圖集

昨天(20日),“龍行戈壁——內蒙古白堊紀恐龍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50余件化石生動直觀地展示恐龍的晚期演化。記者 程功攝
昨天(20日),“龍行戈壁——內蒙古白堊紀恐龍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50余件恐龍化石生動展示恐龍的晚期演化。
展覽由北京自然博物館與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同主辦,聚焦20世紀80年代發現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白堊紀代表性恐龍化石。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展覽策展人邢海博士介紹,如今蒼涼壯美的茫茫戈壁,在1億多年前曾是眾多恐龍繁衍生息的美麗家園。從20世紀開始,蒙古高原就成為了白堊紀古脊椎動物學與生物地層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科學家在此陸續發現了許多珍貴的化石,填補了古脊椎動物學和演化生物學等領域的空白。
此次展覽將學者們近幾十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現搬進了展廳。二連巨盜龍骨架在該館首次亮相,邢海説,二連巨盜龍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竊蛋龍類恐龍,與霸王龍的體型相近。與二連巨盜龍幾乎並排而立的是安氏原角龍,“這類恐龍處於角龍類恐龍演化的一個過渡階段。”邢海説,它是亞洲獨有的種類,與北美的纖角龍類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展櫃中,一件巨大鸚鵡嘴龍的化石有些特別。在化石的右上角,大小均勻的石子凝結為成人拳頭大小的小石塊。“這是恐龍的胃石。”邢海指着這塊兒暗色的“石頭”解釋,該標本發現於巴音戈壁組的鈣質泥岩中,胃石的存在反映了植食性恐龍的食物消化方式。“我們可以據此推測,這類恐龍食用的都是粗纖維植物,所以需要小石子來幫助它完成消化。”(記者 牛偉坤)
本展覽為收費展覽,展期持續至明年3月19日。
(原標題:自然博物館開新展 50余件化石展示恐龍晚期演化)
北京要聞
-
數説:近十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4%
2015年至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25.4%,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17.5個百分點;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比2014年上升15.3個百分點。
-
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推“文創京城”主題活動
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文創京城”主題活動,9月20日在北京設計之都大廈開啟,現場文創大咖創意碰撞,跨界聯名潮玩無限,多視角、多維度帶領首都市民領略“新文創”大時代的創意迸發。
-
雄安新區累計完成投資超4000億元 百個項目推進
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北京市、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提出充分發揮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示範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北三縣協同發展。
-
中國舉重隊舉行世錦賽第二次選拔賽
9月20日,李雯雯在女子81公斤以上級比賽前熱身。
-
新技術廣泛應用 副中心重大工程的“綠色賬本”
連日來,記者走進多個重大項目工地,被新技術、新理念帶來的一串串節能數字給震撼到了。一串串數字好像一冊冊“綠色賬本”,以最清晰、最直觀的方式告訴人們,這座“千年之城”是以怎樣的方式建設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