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使用“釘麻揪”傳統工藝修繕萬壽寺內院墻(2021年9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羅鑫)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萬壽寺在歷經五年修繕後,於9月16日再度對公眾開放。萬壽寺內的北京藝術博物館設五個基本陳列,展示館藏各類文物精品350余件,其中珍貴文物60余件。
萬壽寺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歷經明清兩朝的興修、擴建,形成了集寺院、園林、皇家行宮於一體,中、東、西三路建築相毗鄰的大型古代建築群。
為保護萬壽寺文物建築,北京藝術博物館於2017年閉館,2018年啟動萬壽寺修繕工程。
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王丹説,2018年3月,萬壽寺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五次大規模修繕,包括萬壽寺修繕工程(中路、西路)、萬壽寺東路修繕工程等,修繕面積1萬餘平方米。
據介紹,本次開放區域主要為萬壽寺中路前六進院以及東路方丈院。記者在現場看到,經過修復的山門殿頂彩繪“洪福齊天”熠熠生光,慧日長輝殿內原狀陳列的佛像等萬壽寺重要歷史文物遺存,經過修復後煥發新光彩。

這是使用“釘麻揪”傳統工藝修繕的萬壽寺內院墻,右側為運用這項工藝修繕後即將進入後期工序的墻體(2021年9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王丹介紹,北京藝術博物館圍繞豐富的館藏文物以及博物館的建築特色,打造了書畫館、傢具館等,設置萬壽寺歷史沿革展、佛教造像藝術展、吉壽文物專題展、清代皇室書畫藝術展、中國傳統傢具展等基本陳列。
“玉器、瓷器、金器、漆器、木器、象牙器、帝王書法、皇家珍藏,展覽文物珍品350多件,近七成是首次展出。”王丹説。
萬壽寺歷史沿革展在原來基礎上增加近五年萬壽寺修繕、考古發掘過程中新發現的珍貴文物,尤其是在修繕過程中發現的祭孝惠章皇后的疏文首次向觀眾亮相。據了解,這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孝惠章皇后入葬後,在萬壽寺舉辦法事活動的祭文,為康熙第五子恒親王所寫。
雍正的行書“白毫光”、果郡王允褆的行書“克紹家聲”、乾隆書法卷以及首次公開亮相的乾隆御筆《歲朝圖》……清代皇室書畫展亮相萬壽寺大禪堂及東西配殿,展覽通過館藏清代皇室及其後裔的書畫作品,清晰地反映了清皇室書畫藝術及其傳承面貌。“《歲朝圖》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親手繪製的‘賀年卡’,表達新的一年對母親健康長壽的美好祝願。”王丹説。
青花福壽雙耳尊、粉彩松鹿紋瓶、藍釉描金百壽象耳大瓶、青玉瑞獸松鶴紋牌飾……吉壽文物專題展精選了北京藝術博物館與“壽”主題相關的珍貴藏品,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人們追求長壽的理想期盼以及儒家尊老孝道的傳統美德。
曾經是大雜院的東路方丈院,騰退修繕後變成了傢具館並首次對公眾開放。中國傳統傢具展分明代、清代、民國等三個主要展區。借助館藏明清至民國的40余件傢具,展現中國傳統傢具不同時代之美。
慧日長輝殿兩側配殿內的佛教造像藝術展,分別展示了漢傳佛教造像藝術及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兩個主題。慧日長輝殿內,經過加固、修補裂縫、貼金的22尊佛造像煥發新光彩。
除了展廳內部的重新改造,經過五年修繕的萬壽寺新增了院落中樹木、大殿以及石碑的説明牌,為公眾參觀增加了便利性。此外,館內還增設了數字放映廳、學者書屋、文創空間以及“萬壽郵局”“錦繡坊”等多個互動區域。
“經過騰退修繕,萬壽寺建築群煥然一新。”據王丹介紹,未來北京藝術博物館還將增設服飾館、文房四寶館、瓷器館、玉器館、錢幣館、郵票館等,展出更多的館藏文物,將這裡打造成為傳播傳統文化、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産的場所。
-
北京萬壽寺歷經五年修繕再度對公眾開放
為保護萬壽寺文物建築,北京藝術博物館於2017年閉館,2018年啟動萬壽寺修繕工程。
-
京&科技論壇在京開幕
當日,第二十五屆京&科技論壇在北京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同步舉行。
-
守護青少年口腔健康,這幾方面要記牢
鄭樹國教授指出,當下家長對於青少年口腔健康還存在一些誤區,首先是對刷牙的重視程度不夠。
-
2022年“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頒獎晚會在京舉行
2022年“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頒獎晚會日前於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舉行。
-
北京銀保監局風險提示:別中“短視頻點讚賺錢”新型騙局陷阱
為維護資金安全,北京銀保監局提示廣大學生:奏響防範四部曲——知風險、不中招、快挂失、速報案,遠離“短視頻點讚賺錢”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