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十年 現存古樹名木7000余株
2022-09-19 09:18:40 來源: 北京青年報
圖集

  景山公園內的“唐槐抱子”古樹樹齡超千歲,堪稱中軸線上的“古槐之最”

  中山公園千年柏樹的樹牌

  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進行古樹科普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領航中國

  編者按: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是北京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使命和職責。中軸線的保護、文物騰退開放與申遺是打造傳統文化典范之城的重要內涵,是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求的重要抓手。本報為此在“領航中國”專欄推出相關報道,記者通過蹲點調研的方式,展現中軸線壯美的空間秩序和五年來申遺保護的不凡成就。最近五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推進中軸線申遺工作先後寫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本市先後完成了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皇史宬、宏恩觀的騰退工作,修繕開放了景山壽皇殿建築群,完成《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名錄文本》。國家文物局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

  一樹具一態,巧與造物爭。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范圍內,生長著妙態千姿的古樹名木,它們與古建築相互映襯,彰顯出東方風韻的古典美。這些古老植物就像活著的“編年史”,在生態環境、園林景觀、歷史研究、文化旅遊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前,北青報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北京中軸線申遺范圍內現存古樹名木7000余株,它們是中軸線上的“活文物”。近日,記者對中軸線上的古樹名木進行實地探訪,見證了這些古老植物的頑強生命力,更感受到公眾對于古樹名木的樸素情感。

  7000余株古樹名木

  集中分布在六處遺産點

  在北京的名勝古跡、大街小巷,經常可以見到一些樹上挂著紅色或綠色的鐵牌,它們是古樹的“身份證”。日前,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義務植樹處了解到,全市古樹名木已達4萬余株,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區、西城區)現存古樹名木1萬余株,其中,中軸線申遺范圍內共有古樹名木7000余株,包括一級古樹2000余株,二級古樹約5000株,分為15科20屬25種,以側柏、國槐、檜(guì)柏和白皮松等鄉土樹種為主。

  參照《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2019修訂)》:古樹,指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樹木,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定為一級古樹,樹齡在100-300年的定為二級古樹。名木是指珍貴、稀有的樹木和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是指北端為鼓樓、鐘樓,南端為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歷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城市歷史建築群。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義務植樹處二級調研員曲宏介紹説,北京中軸線上的古樹名木主要集中分布在六處遺産點,分別為故宮博物院、太廟、先農壇、天壇公園、景山公園、社稷壇,主要涉及故宮博物院、市公園管理中心、東城區、西城區等單位。

  記者了解,中軸線上的古樹多為人工栽種,每一株古樹的前世今生,都與中軸線的歷史存在著密切關聯。

  珍奇古樹匯聚中軸線

  唐槐抱子樹齡超千年

  國槐和側柏,在北京具有悠久的栽培史。1987年3月12日,市人大八屆六次會議將側柏和國槐確定為北京的市樹。中軸線上不乏二者的身影。

  記者走訪看到,在景山公園壽皇殿東側的鎮山閣旁,生長著一株蒼老的國槐,堪稱中軸線上的“古槐之最”,樹牌顯示它已有1210年的歷史,可追溯至唐朝。此樹主幹內部已空心,空幹中長出一棵小樹,故得名“唐槐抱子”,其大枝萌發出多根小枝,撐起蒼翠的樹冠,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在故宮禦花園內,生長有一株400年的龍爪槐,是國槐的變種,小枝曲屈如龍爪,樹冠呈傘狀,此樹是北京的“龍爪槐之最”。

  中軸線上的古柏多有奇葩。北青報記者走訪看到,故宮禦花園內生長著多株造型奇特的“人字柏”,景山長有虬龍柏,天壇公園生長著龍騰柏,太廟內還有鹿形柏……

  除了槐樹和柏樹,中軸線上還不乏稀有樹種。故宮禦花園內,生長有兩株400年歷史的楸樹,此樹每年4月開花,將禦花園點綴得春意盎然。很多人沒見過皂莢樹,在故宮午門南側的廣場上,生長著一株110年歷史的皂莢樹,此樹高13米,平均冠幅12米,長勢良好,近期工人正在對它進行養護。此外,午門外還生長有110年歷史的榆樹。

  新版古樹銘牌

  成中軸線上“留言簿”

  如果説中軸線是相對永久的,那麼人就是中軸線的靈魂。古樹並非孤立的存在,人與樹之間也能有情感交流。

  記者注意到,一些細心的遊客會閱讀古樹銘牌,並用微信掃描樹牌上的二維碼,隨即顯示出古樹的種植年代、樹高、胸圍、平均冠幅、管護責任單位、生長習性等資訊。而除了植物資訊,還有網友留言功能,這讓樹牌成為了中軸線上的“留言簿”。

  記者掃碼午門外的皂莢樹銘牌,顯示出7條網友留言。有人感嘆“這是一百多年的樹”,有人説“此樹跟我太爺爺的年齡差不多”,還有網友留言許下美好願望……

  中山公園編號為110131A06914的千年遼柏,網友留言多達14條。有網友説“厲害了,我的樹”。有人説“第一次看見這麼粗的樹,被震撼!”有人説“見證了歷史的滄桑”。還有5位網友在係統內上傳了古樹的照片。

  據記者了解,從2018年起,北京市園林部門開始為全市4萬余株古樹名木換發新版“身份證”。相比2007年版的古樹銘牌,新版樹牌增加了二維碼,用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能獲知更全面的古樹資訊,留言功能更增進了公眾與古樹間的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古樹不僅是活著的歷史地標,還是遊客們的“遮陽傘”。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國槐、油松的樹冠龐大,經常引來遊客到樹下乘涼。在故宮保泰門內,生長著兩株國槐,樹齡在200年左右,國槐冠大蔭濃,故宮博物院在古樹周圍設置了長凳,方便遊客納涼休息,9月上旬的北京,白天氣溫高達30多攝氏度,一棵樹下能坐10多位遊客,甚至還出現了“等位”的場景。

  壽皇殿前豪華樹池

  或出自乾隆年間

  除了古樹名木本身,中軸線上的古樹附屬建築物也獨具特點。記者在景山北側的壽皇殿看到,殿前廣場左右對稱分布有42個樹池,其中38個樹池長有樹木,包括10棵一級古樹、12棵二級古樹,以檜柏為主。樹池高約0.45米,經常有遊客坐在樹池上歇腳。

  據記者觀察,這些樹池的形制基本相同,材質多為青白石,基座多為2.5米見方,四周雕刻如意雲,向上逐漸收窄,第二階雕刻蓮瓣造型,層次分明、圓潤飽滿。樹池四角鋪雲紋裝飾,八邊形內口直徑縮小至1.45米。廣場東側的一個樹池體量最大,其中生長著一株110年歷史的國槐,為了適應古樹的生長,這個樹池有明顯擴大的痕跡,底座達到3米見方。

  《北京文物地圖集》記載,壽皇殿始建于明萬歷朝,原建于景山東北隅,用途不明。清乾隆十四年(西元1749年)移建現址,次年竣工,係倣太廟建制,供奉清聖祖以下之影像。

  壽皇殿前為何要雕造豪華的樹池?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北京石刻史話》作者劉衛東分析,根據壽皇殿的歷史判斷,殿前樹池很可能雕刻自清朝乾隆年間,是壽皇殿獨有的附屬建築物。放眼全北京,這樣精美的樹池比較罕見,是中軸線上獨特的石刻文物,展現出清代石匠的高超技藝。如果沒有建造樹池,樹木立在壽皇殿前會略顯單調,因此樹池具有一定裝飾作用,和建築物形成呼應。此外,皇家修建如此精美的樹池,不僅僅是為了保護樹木,更多是等級的象徵。

  現場

  古樹觀察科普活動

  中山公園賞千年遼柏

  為提高公眾的古樹名木保護意識,本市持續開展“讓古樹活起來”係列宣傳。昨天(18日)上午,中山公園舉辦了今年第三期“古樹觀察科普活動”,邀請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巢陽,現場演示“古樹的樹洞檢測”,15人通過中山公園微信公號報名觀摩,其中年齡最小的8歲。

  在演示過程中,巢陽用小錘敲擊樹幹表面,産生的震動會在樹幹內部傳播,這種在樹幹內傳遞的震動為應力波。巢陽通過應力波無損檢測設備,測算應力波在樹幹各部位的傳遞效率,從而推算出樹幹不同位置的疏密程度,以及腐朽結構的位置。

  “請問老師,這棵古樹有多少年的歷史?什麼是古樹的胸徑?如何為古樹測量冠幅?”在活動中,面對遊客提出的各種問題,巢陽都逐一進行了解答。

  據記者了解,中山公園今年已舉辦三期古樹科普活動。7月31日的第一期,介紹中山公園古樹概況、古柏生物學特性;8月21日的第二期,介紹中山公園古樹的保護設施。這類古樹科普活動今年將舉辦六期,活動均為免費。

  舉辦古樹科普活動,中山公園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據記者了解,中山公園的古樹名木以柏樹為主,共計602株,南壇門外有7棵千年古柏,為遼代興國寺的遺物,其余古柏多為明初修建社稷壇時種植。參加科普活動的遊客在了解古樹的同時,還能觸及中軸線的歷史文化。

  記憶體

  保護古樹名木寫入中軸線文保條例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于2022年5月25日通過,並已全文發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要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古樹名木,按照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古樹名木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予以嚴格保護。違反本條例規定,對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古樹名木造成破壞或者損毀,未經審批在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內進行工程建設,或者進行其他影響北京中軸線傳統風貌、歷史格局的活動的,依照文物保護、城鄉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古樹名木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

  此外,本市已出臺《首都功能核心區古樹名木保護行動計劃工作方案》,成立了由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市規劃自然委、市文物局、市城管執法局、市總工會、市公園管理中心、東城區、西城區政府等組成的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提升中軸線申遺范圍內的古樹保護管理水準。重點加強核心區和中軸線瀕危衰弱古樹名木搶救復壯,結合中軸線申遺相關項目,努力改善散落分布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文並攝/記者 崔毅飛)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申遺十年 多部門參與遺産保護 北青報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 北京中軸線現存古樹名木7000余株)

+1
【糾錯】 責任編輯: 胡傲霜
北京要聞
北京:賽艇競速大運河
北京:賽艇競速大運河
2022北京時裝周拉開帷幕
2022北京時裝周拉開帷幕
九月長城 熠熠生輝
九月長城 熠熠生輝
樂享中秋小長假
樂享中秋小長假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