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022-08-20 09:01:0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記者陽娜)第二十屆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高峰論壇18日在北京懷柔科學城舉辦。本屆論壇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學·技術·文化·經濟·社會”為主題,邀請兩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科學、技術、文化、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諸多問題,兼具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彭壽指出,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我國在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方面還需要“補短板、強弱項”。北京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應圍繞戰略與安全,做好戰略科技平台創建、戰略規劃體系引領、戰略創新資源集聚、戰略安全産業保鏈等“四個戰略工程”,實現首都功能定位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趙昌文指出,科技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創新導向型的經濟結構,重點要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堅持需求導向、完備産業配套體系、發展創新友好型金融體系等。他認為,要更加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從經濟基礎、制度環境、精神理念三個維度建立起與新技術發展相適應的良好生態。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雷家骕認為,科學驅動的産業創新是當下和未來全球競爭真正的制高點,要着力發展新興産業形成所需要的“根技術”和“根産業”。北京應做科學驅動的産業創新的示範者、領頭羊,有效培育科學驅動的産業創新生態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永謀着重探討了科技與人文在智能社會的融合問題,提出通過全面通識教育、深度跨界交流、科學技術傳播、專門工程教育、技術服務人文等方式推動二者在實踐中的相互融合。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張鳳着眼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國際經驗與北京使命,提出新時期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更加開闊的國際發展視野,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創新水平,更強大的創新資源配置能力,更高效的創新要素供給能力,為暢通國內大循環、融入國際大循環築牢根基。會上,懷柔科學城管委會還介紹了懷柔科學城建設進展和未來發展等情況。

  據悉,本屆論壇由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懷柔區科學技術協會協辦。兩界社會組織代表、首都高端智庫和北京社科基金相關課題組專家學者近百人參加了論壇。

+1
【糾錯】 責任編輯: 朱旭彤
北京要聞
探尋“小工坊”裏的葫蘆世界
探尋“小工坊”裏的葫蘆世界
秋日北京
秋日北京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
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
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3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