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陽門箭樓不僅是一座宏偉建築,其周邊不乏獨特的石刻文物,除了飽經滄桑的石獅,還隱匿着一通鮮為人知的“水平石標”,這塊碑碣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標示出當地的海拔高度,2023年有望隨着箭樓開放與公眾見面。
天安門廣場南側的正陽門,地處北京內城南垣正中,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竣工,命名為麗正門。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並於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更名為正陽門。由於歷史原因,甕城和閘樓現已無存。南側箭樓與北側城樓受火災、戰亂、地震等影響,歷史上曾多次維修,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月15日,北京中軸線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關戰修介紹,正陽門箭樓修繕保護工程於2020年10月啟動,2021年11月通過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驗收,有望在2023年面向公眾開放。在修繕過程中,施工方採用傳統材料與工藝,徹底解決了城&滲水、地面塌陷、浮雕脫落等險情隱患,同時加固欄板、挑&,提升整體結構的安全強度,更換了破損瓦面、重鋪一層地面、重做室內油飾。
“在古建修繕中有個詞叫‘磨洋工’,搶工期容易影響質量,所以我們寧可慢一點。”關戰修強調,文物修繕本着最小干預原則,能保留的歷史信息要盡量保存下來,比如箭樓有些城磚是600年前的老磚,只要沒有安全問題就將其沿用。修繕箭樓時成立了課題組,對獲取的歷史信息進行研究整理,為文化遺産保留更多歷史檔案,他們希望把修繕過程中形成的學術成果,整理成一個個小故事,下一步開放時向公眾講述。
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箭樓周邊不乏精美的石刻文物,東、西、南三面的石獅,是明清時期工匠的傑作。在箭樓的南墻下,還隱匿着一桶鮮為人知的“水平石標”。這塊方柱體碑碣色澤偏白,露出地面約20厘米,多半埋藏於地下。向南一面鐫刻阿拉伯數字“43.219”,小數點上有英文字母M,數字下方的“合營造尺”四字僅露出上半部;向西一面是繁體字“實”;向東一面能看到“京”字。碑碣風化痕跡明顯,但刻字清晰銳利,遺憾的是埋藏部分的文字無法獲知。
關戰修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塊碑碣係中華民國時期的“水平石標”,標定了當地的海拔高度,碑碣通高50-60厘米,由於地勢不斷增高,導致其大部分被埋藏。在箭樓的修繕過程中,他們對其進行了原址保護。
這塊碑碣擁有怎樣的故事?關戰修介紹説,此碑碣設置於1917年前後,當時以大沽口的海面水平為基點進行勘測,在京都市政公所印製的一覽表中,記載有81處水平石標,分佈在京城各處,而歷經百餘年,還能找到的已經屈指可數。根據記載,正陽門箭樓下的水平石標為1號,是中軸線上獨特的遺産元素。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在皇史宬西墻外保存有一通水平石標,與正陽門箭樓這塊規制相同,不同的是標刻數字為44.751。在南鑼鼓巷,也曾有市民發現水平石標,正面鐫刻海拔高度,左、右兩側分別刻“京都市政公所、實測北京水平”字樣。
而除了不可移動文物,正陽門還擁有活態文化——北京雨燕。位於箭樓北側的正陽門城樓,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棲息地,它們在古建築物的縫隙中築巢繁衍,7月份大部分已經離京,飛往16000公里以外的南非,北京雨燕是為數不多以北京命名的候鳥,是中軸線上的“活態文化”代表之一。關戰修透露,今年要啟動正陽門城樓的修繕,如何在保護古建的同時保護好雨燕,將是一個“大課題”。(記者 崔毅飛)
-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將於7月25日開幕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將於7月25日至26日舉辦,論壇包括開幕式暨主論壇、四個分論壇及相關活動。
-
北京市7月18日起發放1億元餐飲消費券
今天上午10點開始,北京面向全市消費者發放餐飲消費券,由政府和提供餐飲類服務的平台企業共同出資,推出外賣類、到店類、養老助殘類三種消費券累計1億元,惠及在京消費者及餐飲企業。在美團外賣平台,頁面中間出現北京餐飲消費券的入口,點擊進去發現,首批餐飲消費券剛發放幾分鐘就被搶空。
-
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 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大戲看北京,劇場先搭&,劇場建設有效緩解文藝院團駐場演出難、排練難等問題。目前,北京劇場分佈越來越廣,天通苑、亦莊都有了劇場,2021年順義大劇院開張,填補了順義區綜合性高端文藝演出場館空白。
-
141個藥品將調出北京醫保目錄 今年12月31日起執行
市醫保局、市人社局聯合公布本市第三批調出非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藥品品種。本市已經完成了兩批醫保增補藥品的消化工作,第一批224個藥品(西藥136個,中成藥88個),第二批182個藥品(西藥121個,中成藥61個)。
-
北京順義通報2人陽性,其中1人為國際入境航班機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