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張家灣:“從前一路尾氣,現在一路氧吧”
2022-07-14 08:55:37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姚辛莊村騎行隊見證了城市副中心的環境變遷。記者 白繼開攝

     從通州區張家灣鎮姚辛莊村到東關大橋,將近20公里的道路,姚辛莊村的騎行愛好者們8年裏不知騎了多少回。一路上,張家灣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通州運河公園等連成了一條綠帶,成為村民每日必“刷”的理想騎行路線。

    “從過去人車混行,騎車吃土吸尾氣,到現在森林環抱綠水相隨,副中心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越過越有滋味。”村民林殿勇説。

    姚辛莊村被張家灣公園一期的森林所環抱。從京塘路拐入姚辛莊西路來到村委會門口,寬敞整潔的道路令人耳目一新。不僅環境有序,村裏的機動車數量似乎並不多,車位還有富餘。進村委會一打聽才知道,村裏組建起了一支騎行隊,村民們更愛騎車出行。

    姚辛莊村的騎行風潮始於2014年。帶頭的正是林殿勇。當年64歲的林殿勇經過熟人介紹,在張家灣一個朋友的車行裏挑了一輛進口自行車,開始了騎行生活。

    剛開始騎車,林殿勇就跟着別人騎行路線走,出了張家灣,沿運河西側一路奔北,到了東關大橋然後折返。“有了自行車,出門遛彎的範圍一下就開闊了。作為土生土長的通州人,我很關注家鄉的變化,邊騎邊看就是很好的選擇。”當時,運河兩側還沒有騎行道路,林殿勇就沿着防汛大堤一路騎行,“大堤路上車輛很多,不僅存在危險,而且還得吸尾氣吃沙子,騎行的環境不太好。”

    堅持騎行的林殿勇帶動了村裏更多人加入,村民周鳳金、林廣江等人退休後,也紛紛置辦起專業自行車、頭盔、眼鏡、騎行服等,與林殿勇一起組成了一支騎行隊。隨着身邊隊員越聚越多,騎行的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從無到有,運河兩側的道路實現了人車分流。沿運河綠道騎行,一路都是森林氧吧和清新水景,“感覺好極了”。

    家門口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2020年,經過前期工業大院遷出騰退和2年的施工建設,張家灣公園一期建成開放,姚辛莊村真正成為了被森林環抱的村莊。“我們車隊可是看著這座公園一點一點建成的,像水巷兩側的倣古建築,‘曹石印記’的景墻、漏窗,還有沿路的花草林木,每天騎車都有新變化和新驚喜。”村民周鳳金説,“現在在我們家炕頭上,透過玻璃都能看到周圍的森林,開門就能呼吸純凈的空氣,別提有多享受了。”

    村民林廣江也深有感觸,“村子周圍曾經全是工業大院,噪音、煙塵、臭味到處都是,而且周邊總有大貨車呼嘯而過,我們這些騎行愛好者每次出門都心驚膽戰。2017年左右,工業大院逐步騰退,建起了公園。現在我們村就在公園裏,每天呼吸着新鮮的空氣,晚上還能看到星星,有時候出去騎車不繞遠了,圍着公園轉一圈也得40分鐘吶。”

    前段時間,《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家灣古鎮地區規劃綜合實施方法》發布,張家灣古鎮地區被定位為古今記憶交匯地區、漕運文化展示窗口、文化功能融合節點和文化旅游休閒勝地,為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及度假區提供重要補充,形成一動一靜、錯位互補的發展格局。未來,還將有越來越多的公園等綠色空間出現在張家灣鎮村民的家門口,姚辛莊村的騎行隊將有更多路線選擇。(記者 孫雲柯)

    (原標題:張家灣姚辛莊村民8年來少開汽車愛騎車 “從前一路尾氣,現在一路氧吧”)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陶歡
北京要聞
智能充電櫃“上崗”
智能充電櫃“上崗”
清涼度夏
清涼度夏
北京平谷:展示大桃文創産品
北京平谷:展示大桃文創産品
第十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啟動
第十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啟動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2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