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經典 北京人藝在傳承發展中走過輝煌70年
2022-06-13 09:08:41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北京人藝是黨的文藝工作重要陣地,是人民的劇院,是藝術的殿堂,是話劇人才的搖籃,是首都文化的金字招牌。

  70年來,北京人藝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守人民立場,扎根生活沃土。

  70年來,北京人藝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發展話劇藝術。

  70年來,北京人藝始終堅持崇德尚藝,引領人才成長。

  70年來,北京人藝始終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未來,北京人藝將把握根本遵循,增強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未來,北京人藝將堅持人民至上,努力書寫新時代的人民史詩。

  未來,北京人藝將秉承藝術追求,不懈攀登新的時代文藝高峰。

  未來,北京人藝將弘揚光榮傳統,不斷提升劇院創造力和影響力。

  未來,北京人藝將加強人才培養,造就更多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雷雨》

  《嘩變》

  《駱駝祥子》

  《哈姆雷特》

  《名優之死》

  6月11日,向戲劇致敬——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紀念演出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舉行。40多位北京人藝老中青三代演員在舞&上呈現《雷雨》《我們的荊軻》《哈姆雷特》《日出》《天下第一樓》《駱駝祥子》《萬尼亞舅舅》《名優之死》《晚安,媽媽》《日出》《阮玲玉》《嘩變》等一批珍貴的人藝保留劇目片段。本報記者 方非攝

  &上群星璀璨,台下翹首以盼。6月12日晚,一出經典大戲《茶館》線上線下同步亮相,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推向高潮。

  70年幕起幕落間,北京人藝始終向着“要辦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風格的話劇院”這一目標不斷前行,近十年來,更是堅持以創作優秀作品為中心,守正創新,傳承發展,把這塊北京文化金名片擦得更亮。

  一部部時代經典鑄就藝術殿堂

  幾天前,北京人藝70周年紀念版《茶館》剛剛開票不到兩分鐘,五場演出就全部售罄。其實,這對熟悉人藝的觀眾來説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早早定好鬧鐘,守在電腦前搶票,是每逢經典大戲上演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感。

  看北京人藝,看的就是經典。建院70年來,人藝的導演和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觀眾群體也在不斷更新,而始終不變的是那些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龍須溝》《茶館》《雷雨》《日出》《蔡文姬》……這些劇目不僅是北京人藝的招牌,更標注了不同時期中國話劇的創新水平和藝術高度。

  有了前輩留下來的寶藏,北京人藝仍在努力創新。近十年來,劇院共創作排演中外大小劇目87部3649場,其中大戲56部1951場,小戲31部1698場,國內外巡演及深入基層演出41部413場。這些劇目中,既有大型歷史劇《司馬遷》《杜甫》,也有寫意與寫實並重的“新京味戲劇”《玩家》;既有對曹禺經典作品《日出》《原野》《雷雨》的全新解讀,也有抗疫題材話劇《社區居委會》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目《香山之夜》。

  “如果沒有好的劇本,我們就重排經典,北京人藝寧缺毋濫。”副院長馮遠征永遠把藝術標準放在首位。劇院每年持續復排、新排經典劇目,賦予傳統劇目全新闡釋與解讀,讓經典煥發時代光彩。2016年,北京人藝首次舉辦“話劇編劇人才培養研修班”,召集不同梯隊的優秀編劇、作家學習研討,聚焦創作體現人藝藝術風格的話劇劇本,探索建立編劇人才培養機制,為劇院創作開發源頭活水。

  一代代藝術家在致力於出精品、傳經典的同時,更把總結創作規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理論體系視為己任。成立藝術委員會、召開學術研討會、撰寫出版專著,濃厚的學術氛圍為劇院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獨樹一幟。

  幾代藝術家將人藝精神薪火相傳

  “戲比天大”,這是北京人藝排練廳墻上高高懸挂的四個大字,它已經成為人藝精神的凝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句話對面的墻上還有四個字,“繼承發展”。

  從經典劇目到表演技法,再到人藝精神,都需要一代代藝術工作者去傳承。而這種傳承,在北京人藝沒有教科書,也沒有什麼口口相傳的心法要訣,更多靠的是前輩的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

  在《雷雨》的導賞直播中,楊立新亮出了他的寶藏“便簽賬”,上面不僅密密麻麻地記錄着每一次演出甚至是排練的日期,還有他為周樸園做的人物年表,甚至連《雷雨》發生時期中國工業的情況、工人的收入等背景資料,他也一一進行了調查。“這種方法不是我自創的,是和人藝老一輩演員一塊兒排戲時學來的。”

  面對老中青演員迭代更新的問題,2019年12月,北京人藝在停辦三十多年後,再次開設“表演學員培訓班”,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培養一批跟人藝風格“合槽”的演員。在最近播出的紀錄片《我在人藝學表演》中,觀眾能看到藍天野、呂中、濮存昕、馮遠征、宋丹丹、岳秀清、龔麗君等表演藝術家的言傳身教,見證青年學員在聲、&、形、表全方位訓練中經歷的挑戰、挫折與蛻變。

  近幾年,北京人藝不僅通過經典劇目排演將以老帶新常態化,還充分發揮老藝術家作用,通過講座培訓、創作采風等方式促進青年人才成長。截至2021年,劇院高級職稱人才佔比達到36.9%;十年來獲得省部級以上人才稱號18人次,一批優秀專業人才入選“四個一批”“百人工程”等重點工程中,人才資助項目取得豐碩成果。

  更讓北京人藝人驕傲的是,劇院先後涌現出“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産黨員藍天野,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濮存昕,全國三八紅旗手龔麗君,全國道德模範金漢等一批全國先進典型,在文化領域樹立了“人藝榜樣”。

  始終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劇院

  作為北京唯一一座以“人民”命名的劇院,北京人藝始終以貼近人民生活、反映群眾心聲的舞&作品與時代同頻共振,正如曹禺先生所説:“人藝與人民同在,與祖國同在。”

  “70年來,北京人藝真正地踐行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院長任鳴説。從建院初期的《龍須溝》開始,演員們就與群眾同吃同住,捕捉生活細節,觀察人物特點,力求每一個角色都要真實立體、生動鮮活。這也成為70年來北京人藝重要的創作方法。

  不僅作品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劇院也始終把服務普通觀眾放在重要位置。為慶祝建院70周年,劇院將眾多精彩內容在線展播,觀眾不僅可以一口氣欣賞到《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嘩變》《窩頭會館》《茶館》六部大戲,還可以聆聽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征、何冰、吳剛、徐帆、龔麗君等藝術家的親自導賞。據統計,六天的直播全網累計已超過1億點擊人次,人藝的生日成為戲迷的節日、戲劇的盛宴。“疫情之下賞佳作,共祝人藝七十載”、“感謝人藝提供千載難逢的機會”……全國各地的觀眾涌進直播間,在評論區激動地為人藝點讚。

  這些年來,北京人藝還堅持開展戲劇普及,開發出“戲劇永恒”“菊隱·藝術匯”“劇場藝術課——大家面對面”“新戲創作分享會”“致敬與傳承——群眾戲劇公益演出”“劇本朗讀”等多個自有公益品牌,舉辦活動上百場;同時積極與基層組織聯動,與屬地聯合開展“愛心文化種社區”活動,已培養17個街道的戲劇普及項目帶頭人近400人,受益50余萬人次。

  十年間,北京人藝為人民服務的空間也越來越廣闊。2012年,集創作、製作為一體的北京人藝藝術創作中心投入使用;2015年揭幕運營的菊隱劇場經過數年運營,已打造成為重要的群眾文化公益陣地;2021年6月,歷經十餘年規劃、兩年半建設施工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順利落成並投入運營,劇院再添曹禺劇場、人藝小劇場兩座現代化專業話劇場;202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五年發展規劃》&&,更為劇院發展繪製了清晰藍圖。

  未來,擁有五個劇場的北京人藝將以更多精品大戲迎接四方觀眾,譜寫新時代話劇舞&的燦爛華章。(記者 李俐)

  (原標題:扎根人民 鑄就經典 北京人藝在傳承發展中走過輝煌70年)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陶歡
北京要聞
北京朝陽區對重點區域開展核酸檢測
北京朝陽區對重點區域開展核酸檢測
北京人藝70周年院慶 《茶館》恢復線下首演
北京人藝70周年院慶 《茶館》恢復線下首演
北京豐台區轉入常態化防控
北京豐台區轉入常態化防控
通航在即
通航在即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3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