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期間,氣溫持續走低。距離北京城區40多公里外的門頭溝落坡嶺水庫,早已結了厚厚的冰層,兩座鐵路鋼梁橋依舊穩穩矗立在水庫冰面上。作為晉煤外運重要通道的豐沙鐵路,一列列火車從橋上轟鳴而過,繁忙依舊,但已然沒有了北京西工務段“打冰人”繁忙的身影和錘子與冰面的撞擊聲。
今年,“打冰人”有了新任務。
北京西工務段門頭溝橋梁維修工區工長王自森又踏上了熟悉的冰面。今天他並沒有像往年一樣“全副武裝”,而是僅僅拿了一台鋰電螺絲扳手,準備對橋墩破冰裝置狀態進行周期性檢查,復緊松動的螺絲。
“打冰人”,是過去對這些橋梁設備養護人員的稱呼。每年到了冬天,落坡嶺水庫都會結上七八十厘米厚的冰層,且水庫上游會不時放水,冰層擠壓力加之水流的作用力,會對橋墩構成安全隱患。為了消除隱患,養護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每個橋墩周邊用木錘打出一個活水圈,這成了他們冬季的主要工作。
“我是2013年到的原落坡嶺橋梁維修工區,那時候冬季橋墩打冰就是最主要的工作,每次上冰前,都得全副武裝,帶上自製的木錘、大笊籬、冰釬、防護繩,為了防止腳下打滑,鞋上還得套上自製的腳齒。”王自森邊走邊説道。
以前,每次打冰作業得近兩個小時,隨着木錘的起落,冰碴與水滴也隨之飛濺,水滴落在身上後,很快就凝結成冰,“打冰人”自己也近乎成了“冰人”,而且在氣溫低時,每隔三四個小時,“打冰人”就得穿上棉衣帶上裝備來到冰面,對橋墩周圍剛剛結成兩三厘米厚的冰層進行清理。
為了提升鐵路線橋設備科學養護水平,北京西工務段與高校合作研製了橋墩破冰裝置,這種破冰器是由兩塊2.5米高的鋼板圍成的一個形似船頭的裝置,包裹在橋墩外,尖頭迎着水庫放水的方向,大家都形象地稱其為“破冰棱”。
“2018年開始進行的是試驗性安裝,經過一年試驗,驗證了橋墩破冰裝置對橋墩提供了有效的保護,之後用了3年時間,對上下行兩座鐵路橋17個橋墩全部安裝了‘破冰棱’,最後一個是2021年1月份安裝到位的。”王自森站在冰面拍打着“破冰棱”介紹着。
“每次安裝基本都是在12月到次年1月最冷的時候,得從岸邊通過冰面把‘破冰棱’推運到安裝位置,基本在每年的春節前完成當年的安裝任務,所以説這幾年春運期間也是我們一年中打冰和安裝最繁忙的時候。”王自森自1988年參加工作,見證了橋梁養護工作的歷史變遷。
“安裝完這個‘破冰棱’,現在就是進行周期性檢查,極大減輕了大家的工作強度,也節省了人力物力投入,提升了橋梁設備科學養護水平。”同行的門頭溝橋梁車間黨支部書記李佔江介紹説。
檢查過程中,一列列火車呼嘯着駛向遠方,站在冰面上,遠遠望去,一個個橋墩就像乘載着一艘艘戰艦,破冰前行,蔚為壯觀。
2022年春運,“打冰人”不再打冰和安裝“破冰棱”了,他們開始了新工作——重點對“破冰棱”結構進行周期性檢查,這也標誌着自1978年門頭溝落坡嶺水庫建成蓄水開始,40多年的橋下打冰工作成為歷史。(記者 孫宏陽 通訊員 陳旭升 李佔江)
-
打冰成歷史 今年春運,鐵路“打冰人”有了新任務
北京西工務段門頭溝橋梁維修工區工長王自森又踏上了熟悉的冰面。檢查過程中,一列列火車呼嘯着駛向遠方,站在冰面上,遠遠望去,一個個橋墩就像乘載着一艘艘戰艦,破冰前行,蔚為壯觀。
-
模擬比賽 首鋼滑雪大跳&首次全要素實戰演練
昨天,位於石景山區的首鋼滑雪大跳&組織開展首次閉環內外全要素實戰演練。首鋼滑雪大跳&場館主任宋世媛介紹,根據這次實戰演練,將進一步完善賽事運行方案,持續做好冬奧服務保障各項工作。
-
北京豐&三輪核酸檢測 以期盡快阻斷疫情傳播
為快速摸清感染鏈、精準定位感染者,北京市豐台區於25日、26日啟動第二輪、第三輪核酸檢測。
-
北京全市8266場城市文化活動迎2022年北京冬奧會
還有不足10天,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就要拉開帷幕,冬奧城市文化也迎來了熱力四射的高潮期。延慶區的殘疾人萬人上冰雪活動、西城區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知識有獎問答、昌平區的殘奧會知識普及講座、平谷區的殘疾人冬殘奧會旱地冰壺比賽。
-
來看冬奧“綠科技”,零碳小屋如何“自給自足”?
該項目團隊成員、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