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近年28項考古發掘有故事 故宮地面比明永樂時高了一米
2021-10-13 15:36:10 來源: 北京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10月12日,在故宮博物院以“考古視野下的文明交流與互鑒”為主題召開第五屆“太和論壇”上,一段《紫禁城·天子的宮殿——地下尋真》的影片揭開故宮近年28項考古發現的幕後故事。

  微創發掘見“面”即停

  在故宮裏搞考古,秉承着一套嚴苛的規範。“微創發掘,見‘面’即停”是其中一條。專家説,在600余歲的紫禁城裏挖土,只在需要位置進行局部“解剖”,一旦發現重要磚面、地面、活動面就不會再往下清理。

  幾年前,慈寧宮花園東院進行考古,遺址發掘總面積約670平方米,只有兩處“創口”面積約2平方米和1平方米的探坑,工作人員向下清理至生土層外,其餘探方都是依靠清理各種自來水管、暖氣管、消防管施工溝壁的地層等,科學區分出明早期和後期,清中期三個時期的磉礅、磚面、排水溝等遺跡,為尋找明代早期大型宮殿建築基礎的範圍、結構和營造工藝獲取了豐富的考古資料。據推測,這裡可能是明初大善殿的地基。

  地下發掘補歷史細節

  通過考古發掘,晦澀平鋪的史料記載變得生動起來。在南三所區域對宮殿基址的發掘,可以看出雍正以後不再預立太子而發生的政治制度變革,即曾經的太子居所面積縮減。南大庫旁清代禦窯瓷器埋藏坑遺跡,揭秘了皇權制度下對於專屬物品的嚴格管理制度。東城墻根兒下找到了明永樂時期的地面,意味着故宮的地面已經抬升了大約1米。

  600年前的紫禁城是什麼樣子?隆宗門西廣場的一次考古發掘,為元明時期的歷史風雲變幻提供了新的解讀可能性。88平方米的發掘區域裏,專家找到了清晰的元代夯土層範圍,證明了現在的故宮就坐落在元代大內宮殿的基址上。這裡被稱為故宮“三疊層”,元代以來不同時期的文化層被劃分出來,對研究紫禁城的歷史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劃分院區保護性發掘

  紫禁城裏的考古,發掘地點都是被動的,且每一次面積小,揭露出的遺跡可能做出多種推測。為了改變這種“管中窺豹”的困擾,專家以歷史功能為依據將故宮保護範圍內劃分為48片相對獨立的院區,編制遺址代碼和探方、探溝號。截至目前,故宮考古研究所已經對28個區域開展了保護性考古發掘。

  故宮還將不同區域的土質土色、包含物、營造方法等記錄下來,結合地質勘探、地理信息和磚石數據庫建設,像拼圖一樣逐步復原某一區域乃至整個紫禁城的沿革與布局。(記者 劉冕)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品彤
北京要聞
“四季之歌”油畫展在京“遇見”
“四季之歌”油畫展在京“遇見”
2021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創新大會在京舉行
2021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創新大會在京舉行
“相約北京”中國公開賽開賽
“相約北京”中國公開賽開賽
山西文物展亮相清華大學
山西文物展亮相清華大學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5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