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3>第15届青歌赛>媒体聚焦

秦新民:青歌赛也是一场接力赛

时间:2013年05月17日 来源:每日新报 作者:林涛
0

  5月5日-10日,第15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阶段第二赛期的比赛在央视举行,共有三种唱法的36位(组)选手参加了本阶段比赛,其中27位(组)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将于今天开赛的第三赛期的比赛。从4月初至今,本届大赛决赛阶段的比赛赛程已经完成大半。本周,本次大赛将进入冲刺阶段,通过更加激烈的第三、四赛期的角逐,最终产生三种唱法名次的归属。上周初,新报记者前往决赛赛场现场观战,同时独家专访了本届大赛的总导演秦新民,请他就本届大赛截至目前观众热议的一些焦点话题以及后半程的看点为观众解答。秦新民表示,决赛阶段共分四个赛期,难度逐步升级,后面的比赛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场面也会越来越精彩。

  第一赛期 演唱规定曲目是为了传承

  记者:第一赛期120进36的比赛,选手必须演唱规定曲目,大多是经典老歌,有观众认为这些歌曲太熟悉了,缺乏新鲜感,都是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势必会产生一些审美疲劳,加上这个赛期的周期较长,由此会不会担心对收视率有影响?

  秦新民:首先,本届大赛规定曲目的曲库中,不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老歌,也有像萧敬腾的《王妃》、周笔畅的《笔记》这种近几年创作的优秀的新作品。其次,在这种高规格的声乐比赛中,诠释经典老歌,靠一味地模仿原唱肯定是拿不到高分的。因此,选手必须在编曲、配器、表达方式以及如何适合自己的声音特点等方面做一些创新。这样,可看性就提高了。第三,青歌赛是由媒体主办的比赛,媒体有引导观众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推广新人新作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唯收视率论。

  记者:印象中,有位歌手演唱的《无所谓》既时尚且富有鲜明的个人演唱风格,声音辨识度高,将原曲进行了颠覆式的改编,有创意,也很好听。

  秦新民:其实规定曲目中的经典老歌是几代音乐人几十年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是需要传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青歌赛也像是一场接力赛,正是通过年轻歌手接棒,用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些经典老歌,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朋友喜欢并将其传承下去。

  记者:有观众反映,第一赛期的比赛,一场比赛只唱6首歌,评委点评就占去近一半时间,观众听歌不过瘾。

  秦新民:以前的比赛,每场大约都有十几位选手,光是晚上的直播就要进行两三个小时,这还不算当天下午的彩排,评委、选手都要全程参与,他们很辛苦。每场比赛时间过长,观众也会产生疲劳感。至于每场只有6位选手参加,是由赛程和赛制决定的。共有40个代表队参赛,每个队要派出三种唱法各一位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这样就有120位选手参加决赛阶段第一赛期的比赛。由于每场比赛每种唱法的参赛选手人数必须相等且各场比赛参赛的总人数也要相等,这就决定了该赛期每场6位(组)选手参赛的格局。另外,评委点评的环节非常重要,既从专业角度让选手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也从声乐普及方面,为更多的普通观众找到了一把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钥匙。

  第二赛期 金牌主考环节不排斥炫技

  记者:第二赛期增设的金牌主考环节很受关注,由往届青歌赛获奖者主考,两位(组)参赛选手分别演唱各自曲目的一段60秒的华彩乐章,再由主考官决定将此环节的0.3分加给谁,该环节将比赛推向高潮,可视性很强,堪称第二赛期的亮点。

  秦新民:为了比赛的全面、公正,同时也为增加可视性,选手除了演唱参赛曲目,每到一个新赛期,考核的内容都会有所变化,而且难度也会逐步升级。第一赛期是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考核;第二赛期是金牌主考环节的华彩乐章60秒;第三、四赛期还会有更好看的侧重考核选手音乐素养的新考核方式呈现。

  记者:虽然华彩段落的演唱很提神,但有少数观众认为这是在炫技,你怎么看?

  秦新民:大赛并不排斥炫技。像在很多演出中,指挥以及萨克斯、鼓、键盘、吉他等乐器演奏者都会情之所至地即兴上演一段类似炫技的表演。像包括杂技比赛、舞蹈比赛等很多文艺赛事也有此环节,这不仅给比赛增添了一抹色彩,也容易让观众更直观地领略到某种表演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记者:虽然金牌主考官手里的权力只有0.3分,但每每看主考官的表情都很纠结,这部分的评判有那么难吗?

  秦新民:进入第二赛期,每种唱法只剩下12名选手,水平十分接近,竞争也更加激烈。有时,0.3分的归属真的能直接影响选手的去留。所以评委都很慎重,要对选手负责。

  冲刺阶段 好戏在后头

  记者:第三、四赛期的赛程与赛制是如何安排的?

  秦新民:第三赛期是27进15的比赛,每场比赛由三种唱法各3名,共9名(组)选手参加,需要比三场。这一赛期,每场比赛仍是三种唱法的选手集中在一起比赛。第四赛期就只剩下15名选手了,也就是三种唱法的5强选手出炉,在这一赛期将重新回归每种唱法单独比赛的赛制,这就好像在往届比赛中我们看到的三种唱法的个人单项的最后决赛。

  记者:刚才讲,除了演唱参赛曲目,后面的比赛还增加了一些创新的音乐素养的考核,内容是什么?

  秦新民:主要是“视唱练耳——模唱”和“视唱练耳——节奏打击”两部分。模唱这个环节在以往的大赛中有一种常态的呈现,这次我们进行了创新。以往,是先由钢琴弹奏出一段旋律后,再由选手哼唱出来,这次因为第三赛期每场有9名选手参赛,改由9种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要考核的乐段,每位选手对应一种乐器来考核,这样不仅增加了节目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在对乐器进行推广。对于节奏打击部分的考核,本次大赛将首次使用一种“音乐节奏考核系统”,该系统运用当今最先进的“数模转换技术”,将各种传统原声鼓通过特有的“感应器”,把振动声音转化为数字信号送入电脑,再经过音乐处理系统的识别和判断显示到大屏幕上。大致意思就是选手根据题目要求,敲击出相应的节奏,再由电脑根据选手敲击的吻合度打分。这一过程全部由电脑程序控制完成,无需人工干预,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增加了评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赛期的个人单项决赛中,每位选手将演唱规定及自选曲目共两首歌曲,既回归了演唱本身,又能让观众看得更过瘾。

  记者:在考核方式的创新和音乐知识的推广方面,节目组的确费了一番苦心。

  秦新民:青歌赛是国家级的声乐赛事,作为媒体及主办方,我们要承担引导观众审美的责任。这些赛程、赛制及创新办法的出炉,也是在充分征求观众、选手和专家、评委意见的基础上得来的,是有基础和依据的。青歌赛毕竟不是选秀,不能单纯地为观众呈现一段段“故事”,我们要更纯粹地回归音乐本身。其实,看着这些或初出茅庐或久经沙场的选手站在青歌赛的舞台上不断地展示自己、超越自己,不就是在书写一段段有关音乐的励志故事吗?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