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 題: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添彩人民美好生活——“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成就斐然
新華社記者徐壯、邢拓
9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孫業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王建華介紹“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成就,並答記者問。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孫業禮介紹,“十四五”以來,文化和旅游系統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游業發展,高效完成“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積極貢獻。
文藝精品創作繁榮活躍
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音樂舞蹈史詩劇《正義必勝》等重大演出精彩呈現,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風,《只此青綠》《瞿秋白》《在遠方》等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説,“十四五”時期,我國文藝創作生態不斷優化,優秀文藝作品的供給持續豐富,精品佳作不斷涌現,給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努力推動文藝創作出精品、攀高峰。文化和旅游部組織實施舞&藝術和美術創作行動計劃、國家美術發展和收藏工程,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從優秀文化、現實生活、火熱實踐中汲取創作養分,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舞&藝術作品和美術作品。
——更多藝術的盛會成為人民群眾的節日。持續舉辦中國藝術節、中國詩歌節、中國京劇藝術節等。新時代優秀舞&藝術作品展演、國家藝術院團演出演播季、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等20余項全國性展演展示活動,為各門類優秀作品搭建交流、展示的&&。
——推動優秀作品直達群眾、直達基層。依託“戲曲進鄉村”“文化進萬家”等活動,支持優秀文藝作品更廣泛、更深入、更持續地赴城鄉基層演出,加強藝術普及,實現藝術為民。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十四五”以來,聚焦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捷、優質和公平,我國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這是孫業禮在介紹情況。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孫業禮介紹,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持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公共文化雲建設成效顯著。
旅游産品供給也更加豐富。“十四五”時期,全國新推出58家5A級旅游景區,新增A級景區約2600家,總數已經達到1.65萬家,縣域覆蓋率提升至97%,旅游景區在産品業態、服務品質等方面正在加快煥新升級。
非遺也更加見人見物見生活、可知可感可體驗。
數據顯示,各地建設非遺工坊1.29萬家,帶動相關産業120萬餘人就業增收。通過推動非遺進景區、街區、社區,非遺之光點亮群眾文化生活。
“我們將進一步紮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找準非遺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盧映川説。
文旅産業發展蓬勃興旺
一組數據,令人印象深刻:2024年文化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9.14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37.7%;規上文化企業7.8萬家,比2020年增加1.3萬家。
據介紹,“十四五”以來,我國文化産業體系更加完善,結構布局不斷優化,規模穩步擴大、效益明顯提升,擴大內需、帶動消費、穩定預期等作用得到彰顯。旅游業經受疫情衝擊後快速恢復發展,産品供給、服務質量持續優化,市場亂象得到有力整治,國內居民出游人次、總花費保持較高增長速度。
另一方面,文旅融合深入推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雙向賦能為文旅産業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文化遺産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旅游演藝等持續升溫。
“十四五”期間,系列消費促進和惠民活動持續開展。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各地共舉辦相關惠民活動21萬場次,發放消費券等惠民補貼23億元,帶動消費超1400億元。
盧映川&&,文旅消費的綜合帶動作用凸顯,演藝經濟、夜間經濟、票根經濟等十分活躍,有效延展消費鏈條,滿足人們個性化、情感化、體驗化消費需求。
這是記者在現場提問。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國際交流合作走深走實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旅游辦事機構增至73家;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簽訂文化合作協定,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游目的地諒解備忘錄……“十四五”期間,我國“朋友圈”不斷擴大。
文化“走出去”步伐愈發穩健。圍繞中華文化典型符號,打造“歡樂春節”“茶和天下”“中秋詩會”等系列文化活動,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建好用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旅游辦事機構,讓海外朋友更好感悟中國文化、感知中國形象。
“中國游”“中國購”近年來也成為境外民眾新時尚。文化和旅游部會同相關部門推動入境旅游便利化,不斷優化免簽、支付、退稅等政策,讓境外游客“來得了”“游得好”。
你來我往,相知相親。2024年,入境游客1.32億人次、同比增長60%以上,內地居民出境旅游1.23億人次、同比增長40%以上,中外民眾在旅游中不斷加深了解、增進友誼。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作出更大貢獻。”孫業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