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門9月29日電 題: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凌峰:走過“八千里路”此情切切
新華社記者齊菲、劉剛
暌違數載,年至耄耋的台灣歌手凌峰日前再度登上舞&,在“灣區升明月”2025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傾情演唱歌曲《吾愛吾國》。他説:“一聽這首歌的歌詞,你就能明白我的心。”
吾愛吾國
“如果有輪迴,我情願投生,再回到中國……”28日晚,“灣區升明月”2025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在澳門舉行,凌峰傾情獻唱歌曲《吾愛吾國》。舞&上,唱至情深處,他眼含熱淚;唱至情濃處,他面向九三閱兵影像,脫帽致敬。
今年80歲高齡的凌峰此前曾兩度腦溢血,但是接到晚會邀請,他説服家人,毅然接受,因為“這首歌就是我的信仰”。
《吾愛吾國》1983年收錄於凌峰的專輯,由其好友、台灣歌手陳彼得作詞作曲,抒發對大陸故鄉的思念和憧憬。凌峰的夫人告訴記者,儘管因為身體原因凌峰已無法記住很多新的東西,但是《吾愛吾國》的歌詞他忘不了。
“山東人有個習慣,就是‘想家’。我們離開老家很久了,每逢節日,我的父母親想家想到掉眼淚。”凌峰説,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愛國。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家國情懷。
“這是我選的歌。它不只詞美,還有背後的意義,你不覺得很感動嗎?”每每説到動情處,這位老人就會不禁唱起歌,用歌聲表達自己內心濃濃的情意。
八千里路雲和月
1945年,凌峰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4歲時跟隨父親遷往台灣,從小在&&的眷村長大。他的童年記憶裏一直瀰漫着一層揮之不去的鄉愁,來自周圍天南海北的鄉音,也來自母親和眷村人口中時時唱起的《松花江上》。
就在凌峰首唱《吾愛吾國》的那年,當時已身患重病的父親千辛萬苦回到家鄉探親。“我父親是多麼嚴肅的一個人,一回到老家,跪在祖墳前,哭聲震動所有人。”凌峰回憶,當時聽到家裏人的描述,他當即決定要回家、要拍片,要替所有眷村人看看家鄉。
1987年,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當年11月凌峰與攝製組趕赴大陸拍攝紀錄片《八千里路雲和月》。他們選擇的首站是廣州,鏡頭中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有黃埔軍校舊址。
這部名字取自岳飛詞作《滿江紅·怒髮沖冠》的紀錄片前後共播出300多集,每集45分鐘,涵蓋風土、人物與文化3個單元。它不僅慰藉了台灣許多人的思鄉之情,也産生巨大社會反響,人們不時會説:“明天要播到你家鄉了吧?”
凌峰的夫人透露,從1987年到2016年,凌峰一直不停記錄祖國大陸人、事、物的變遷。如今,共計9000多小時的母帶被恒溫恒濕完整保存。
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
隨《八千里路雲和月》走過大陸許多省份,凌峰見識到祖國的廣博,視野打開了,此後逐漸將工作重心轉移至大陸,持續記錄各地風土人情的同時,先後參與電視劇、電影的拍攝以及其他文化交流工作。
1990年,凌峰第一次受邀參與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獻唱歌曲《小丑》。“演出結束後,我走在街上,人們一下子認出我,喊我‘小丑、小丑’。”同年,他出資成立基金會,為兩岸文化藝術界人士搭建橋梁,先後支持多位大陸文藝工作者赴台灣演出,也幫助台灣現代舞團雲門舞集等“登陸”交流。
凌峰曾自言是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兩岸的交流,特別是文化上,非常重要,對彼此之間的感情發揮很大作用。”他説,希望兩岸求同存異,把過去不好的部分忘掉。
2017年,“兩岸一家親——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周年特別節目”在北京舉行,凌峰擔任主持人。這是他在此次晚會前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站在“灣區升明月”的舞&上,他以《吾愛吾國》唱出心聲:我捨不得她,因為她是我心愛的祖國。
一台晚會,一位老者,一首歌,一句話,感動每一個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