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勝

感受漢字之美 體味書法之韻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臺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我國東漢時期許慎的《説文解字》(以下簡稱《説文》)將漢字分部歸類,創建了540個部首,統攝全書9353個單字。作為我國傳統文字學的經典著作,《説文》的文獻價值和文化意義不言而喻,然而由于成書已久,古今文字和語言的隔閡,往往令初學者感到陌生而無從入手,學習研究有一定難度。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書法係外聘教師陳建勝編著的《説文部首源流:字體演變與形義圖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精彩觀點
1
陳建勝
出版《説文部首源流》的起因及出版情況
出版《説文部首源流》的起因及出版情況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20120/54c83aec8bb94c8da24cf305a762d0f1.mp4
我讀《説文》從09年開始算起已有十幾年。上海是古文字研究重鎮,2015年我去華東師范大學讀碩士,就是想在書法篆刻之外,提升古文字的專業素養。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學術和藝術積淀。從時間跨度來看,可以分成以研究《説文》為代表的“傳統文字學”和以研究甲骨、金文等出土文獻為代表的“科學古文字學”兩大階段,彼此之間關係緊密又側重不同。所以我想把以前學習《説文》——即“傳統文字學”的一些心得做個小小的總結,將自己以前讀《説文》的眉批札記進行一番梳理,再重新進入到一個古文字的學習階段,當時便是出于這樣目的。  
在整理筆記的過程中,經朋友徐淵引薦,認識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古文字學家劉釗老師。劉老師看過當時已整理完的三卷手稿照片後,認為頗有學術價值,並説將推薦此書出版。于是,在劉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我重新調整筆記框架,按照一本書的體例進行增補和擴展,在碩士期間寫完了剩余十一卷內容,這便是呈現在眼前的《説文部首源流》一書。
1
陳建勝
如何走上書法與古文字學研究這條路?
如何走上書法與古文字學研究這條路?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20120/e06f8f62a584453392515b202e231bfc.mp4
我是溫州永嘉人,溫州素有東南小鄒魯之稱,文風鼎盛,其中書法一脈,薪火相傳,底蘊頗深,就民國以來,大家輩出,從方介堪先生開始,到後來的林劍丹、張如元、張索、陳忠康等書法家,他們在全國各地也有很高的影響力。正是這些前輩、老師所營造的書法氛圍跟土壤,給我們這些年輕後輩提供了特別好的成長環境。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發現書法不是一個獨立技藝性的東西,不僅僅是一筆一畫將字寫好這麼簡單,也絕不只是“技法”。書法實際上與古文字一樣,它是一個邊緣學科,和很多東西交叉接壤,所以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當中,發現很多東西需要去彌補,例如古典詩詞的修養、古代文學和古漢語知識等等。我認為錘鍊技法固然非常重要,但無需強調,更不能停留于此,所以我在學習技法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轉向書法之外的東西,尤其是和書法有著天然緊密關係的“(古)文字學”,發現書法與古文字這兩者之間確實有很多可以溝通的地方。
1
陳建勝
對于非科班出身的學者來説,這條道路無疑比常人更艱辛,那時是一種什麼狀態?
對于非科班出身的學者來説,這條道路無疑比常人更艱辛,那時是一種什麼狀態?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20120/9b098492500d41dcb2ffe4617e037757.mp4
古文字學跟傳統文字學——“《説文》學”的研究重點是不太一樣的,《説文》統治“傳統文字學”2000多年的,對這個學科而言,《説文》是永不過時的經典。“古文字學”則是隨著甲骨、金文、簡帛等出土材料的考古發掘而出現的,到現在才100多年,所以它算是一個新興學科。這兩門學科的關係非常之密切,同時又不相同。狹義來説,文字學包含了古文字學,范圍更大。  
我在溫州的時候,學習古文字除了業師張如元先生外,幾乎無人可以交流。古文字著作像一塊硬骨頭,不像暢銷書那樣易讀,在學習、看文章的過程中,感到疑惑、不知道應該看什麼書、也不知道哪家觀點對錯時,也無人可以請教、探討和交流。于是我決定離開溫州,到外面去開闊自己的眼界。  
其次,在我們當下這個快餐式的時代,能坐冷板凳顯得尤為重要。但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和各種誘惑,我們將如何抉擇,如何面對周圍人不理解的異樣眼光等等,這些問題可能有時候比學問本身帶來的困惑更大。我們畢竟是社會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居,所以面對這樣一個環境,自己要對自身有很清醒的認知,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也需要清楚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先不説“高大上”的社會意義,哪怕只是對自身有意義,我覺得也是可以的,即所謂“古之學者為己”。
1
陳建勝
請談一談從中找到的樂趣及對未來的期待
請談一談從中找到的樂趣及對未來的期待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20120/94c2f562a9cb44c7bfa032839d1cb0ec.mp4
人的樂趣有很多類型,一種是停留在表面的感官快樂,例如人們看一部電影感覺很快樂,但是離開電影院後那種快樂也許很快便消失了。在藝術探索當中,苦與樂是同時並存的,往下挖得越深,這個過程便越苦,但是最後得到的快樂也是很深很持久的。就像我當初寫《説文部首源流》的時候,每天枯坐書桌前16個小時,如同苦行僧一般,但等到最後初稿印出來的那一刻,體會到當時所花的功夫,會有一種很歡欣的感覺,這種快樂我覺得對自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鼓勵和慰藉。  
還有一種樂趣,便是我們在寫一篇學術論文的時候,每當解決或推動了某一個問題,雖然過程是艱苦的,但其中的快樂也是難以與人言説的。  
對未來期待倒並不是那麼具體,也沒有特別去想過,我想大概還是會在古文字和書法這兩方面繼續不斷的深入學習、研究,遵循這兩個專業的學科規律與要求去下功夫,希望能發現更多可以溝通兩者的地方,然後去做一些實踐。同時希望自己能寫出更好的文章和著作、創作出更好的書法作品,也多參與教學,從中提高自己,帶出學生。但其實很少真正有時間去想未來會怎樣,只想一門深入,涵泳其間,且多耕耘,莫問前程。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