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設區以來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居全省前三 柯橋農民,收入為何連連漲
“最近3個月,賺了去年半年的收入。”這個夏天,天氣雖熱,61歲的任志明幹勁更熱。他所在的紹興市柯橋區合心村常住村民不足200人,且九成年過花甲。今年,村裏重振竹産業,目標是讓村民年增收超百萬元。
放眼柯橋,這樣“共富有道”的村子比比皆是。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柯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924元,同比增長6.8%,增速居全省農民收入前十縣(市、區)第一。若自2013年柯橋設區算起,該區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9年居全省前三。
近日,柯橋入選浙江省第二批共同富裕試點。當地又提出到2024年底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05萬元、年均增收8%的新目標。
“連連漲”中,柯橋為何又能“更進一步”?
扮靚面子
擴大農業産業增量
寫下“囊中日鑄傳天下”的詩翁陸游若穿越回今日故鄉,一定會再咏新篇——今年上半年,平水日鑄茶實現産值1.4億元,同比增長8%。
54歲的茶農黃湯榮感受明顯:有了日鑄茶品牌,每斤茶青價格從三四十元漲到八九十元,最貴賣到120元,“就這一項,我家今年增收1萬多元。”
作為柯橋農業第一主導産業,茶葉曾支撐起全區3萬多戶茶農的主要收入,但也一直陷於“好産品賣不出好價格”的困境,大片茶園日漸荒蕪。直到當地打出“平水日鑄”區域公共品牌,並實行技術、質量、包裝等“六統一”管理,品牌溢價不斷,茶農積極性隨之高漲。去年,全區茶産業年産值達4.22億元。
“農民增收主要靠産業,發展現代農業要面向市場、打響品牌,也就是要扮靚‘面子’,以品牌、品質來實現溢價、擴大增量。”柯橋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裘劍平直言。
炎炎夏日,距離柯橋城區20公里的同康村卻是人來車往,格外熱鬧。
秘訣是這個偏遠小山村緊跟市場,已將全村近萬畝竹林“化”作竹游道、竹餐飲、竹民宿等八大農旅融合産業,打響“綠林竹海”品牌。村黨總支書記徐岳堯感慨,以前農民辛苦把毛竹挑出山去賣,遠不如現在吸引游客進山來消費賺得多。
進出轉換、從有變優,騰挪出的是新消費空間。今年1月至7月,柯橋全區竹産業基地共接待游客超8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億元,促農增收達2000萬元。
開拓新業態之際,柯橋人也勤練“內功”,打造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的農業“雙強樣板”。
位於平水鎮的我省首個菊花種質資源圃就是典型。走進其佔地1600多畝的大棚,記者發現,每株菊花都由現代化設備按標準技術精準栽培。目前,基地單體大棚每平方米出花量達45.2枝,達到業界領先水平。
周邊農民也共享先進技術的收益,作為資源圃建設單位之一的浙江海豐花卉有限公司與800戶農戶共建“利益共同體”——1600畝地就流轉自他們。基地投資建好配套設施後,返租給農戶,並建立從播種到開花的種菊全過程精準服務體系,每年促農增收4000余萬元。
夯實底子
激活農村資源存量
“越老越有活力。”深入王化村長塘頭自然村,記者才明白此話的含義:村裏老人多,除了本村的,更有來自上海、廣東、杭州來避暑的;老房子也都修葺一新,豬圈改咖啡館,破屋改食堂,老房成了搶手的民宿,一片欣欣向榮。
但曾經,長塘頭是有名的“老齡村”“空心村”。此前,柯橋南部山區大多數村都面臨這樣的難題。
改變,源自柯橋5年前開始的“閒置農房激活”計劃。結合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當地將閒置農房流轉租賃交易等納入農村産權交易範圍,設立在線推介&&“鄉愁網”,以數字化手段,將閒置農房從信息採集到交易等全流程“一網打盡”。
長塘頭由此被鄉賢宋如華看中,投資2000萬元,流轉閒置農房320間,租用閒置土地243畝,招聘賦閒老人50余名,建設農旅養老養生綜合體。
77歲的村民宋興濤給記者算了一筆“增收賬”:10間房子出租,每間每年房租500元;1.65畝田,每年每畝租金600元;應聘上水塘看管工作,每月工資1600元……“一年收入過萬元。”
截至7月底,柯橋“閒置農房激活”計劃已累計引入社會資本22.6億元,激活農房建築面積74.1萬平方米、山林田地1.3萬畝,帶動就業4864人,農戶增加收入1.1億元。
這樣的創新在柯橋已“一發而不可收”。岔路口村嵋山自然村創新了“農戶+周邊”的模式,38處閒置農房和周邊400畝茶園、竹山等被“捆綁”流轉到投資公司,整個村變成一個計劃投資1億元的旅游綜合體,農戶年均增收20余萬元。夏履鎮雙葉村居住着著名理學家周敦頤的一支後裔。全村統一打造“周家大院”人文民宿群,將周氏家廟、鹿鳴紙館、愛蓮書屋等歷史古建築串點成線,如今每年為村民增收70余萬元。
在柯橋區農業農村局黨工委委員胡倡華眼裏,村裏一房一樹一田都是存量資源,關鍵就在於如何以改革創新讓它們從“沉睡”中醒來,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拓寬路子
釋放農民增收潛量
記者來到合心村時,正遇見村裏收購毛竹。山林間,一輛小巧的履帶車拉着一大捆毛竹下山。山腳下,一輛抓木機自卸車一抓一放間就完成20根毛竹的稱重、裝車,幾乎不用農戶出力。
“有了這些設備,村民終於又願意賣竹子了。”合心村黨支部書記任利成説,村裏有6000畝竹林,本是大家的“飯碗”,但因“路差、人老、價低”,竹産業已銷聲匿跡近10年。
添置設備需要資金,合心村這類曾經的“薄弱村”承擔不起。好在,最近柯橋成立區、鎮、村三級強村公司矩陣,創新全區域內統籌全要素、貫穿全鏈條的模式,加強對鄉村的運營。合心村的設備就來自平水鎮強村公司。後者承擔了全鎮5.1萬畝竹林的砍、運、銷等工作,村級強村公司主要安排生産期、參與談價格,村民則坐等收入。集體議價後,今年竹價較兩年前漲了六成,且銷量有了保障。
“強村公司是我們推動鄉村共富的新載體。它以整體、主動的理念,拉大農村發展框架、拓寬發展路子,激發農民增收潛能。”柯橋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陶永興介紹,作為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柯橋深化農村確權賦權改革,變農民為“股民”;首創農村集體大宗物資採購交易&&,完善“三資”管理……“如今百尺竿頭需更進一步。”
今年2月,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糧食安全工作會議提出,持續推進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柯橋區農業農村局經營管理總站站長壽建榮説,這給了柯橋更大的施展空間,“全區因地制宜發展了投資收益型、資産盤活型等9類強村公司,制定了富裕鄉村、眾創鄉村、詩畫鄉村等10條標準,形成‘十成九穩’的強村富民新格局。”
悠悠鑒湖水流過,在葉家堰村留下一個三面環水的小島,島上即將建成先鋒鑒湖書店,給這個新晉“網紅村”新增一個打卡點。
“這個項目的落地離不開強村公司。”葉家堰村黨總支書記錢國地説,現代農村建設,農民急盼專業人士帶着幹,正好強村公司可以擔當。90後柯橋人李敏奇今年回鄉創業,被選聘為一家鎮級強村公司的法人代表,兩個月時間,他幫農民賣掉了60萬斤毛竹。他説:“廣闊農村大有可為,我理解這句話了。”(記者 金春華 鄭培庚)
責任編輯:駱思宇
-
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創新高 台州科技型企業成為創新主力軍
2022-08-21 10:52:53
-
柯橋農民,收入為何連連漲
2022-08-21 10:52:53
-
138項服務可跨省通辦 長三角同城服務再升級
2022-08-21 10:52:53
-
浙江省工商聯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透出浙江民營經濟發展新態勢
2022-08-20 11:13:39
-
滬蘇浙三地聯手共治一方水
2022-08-20 11: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