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保護地方種質資源擘畫共富藍圖
2022-06-20 10:19:48 來源: 寧波日報
圖集

  原標題:以科創之“新”,鍛農業之“芯” 寧波保護地方種質資源擘畫共富藍圖

小白西瓜化身“甬蜜6號”甜蜜回歸。 (張凱凱 攝)

制圖 陳思佳

王毓洪(右)向農戶傳授“甬蜜6號”種植要訣。 (張凱凱 攝)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縱覽農業史,“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帶動一個産業”的案例不在少數。然而據統計,近年來,全世界種質資源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相當數量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只能存活于實驗室或種子庫中。

  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強調“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眼下的寧波,正瞄準打造現代種業強市的目標一路前行。以科創之“新”,鍛農業之“芯”,我市正不斷創新機制、培育龍頭、建強基地,讓越來越多“老底子”的味道重回市民味蕾,讓越來越多寧波良種走出浙江、邁向全國。

  小白西瓜的回歸之路

  6月,又到了大口啃西瓜消暑的季節,超市裏“8424西瓜”“麒麟瓜”“小鳳西瓜”堆成小山,甘甜多汁的瓜瓤挑動著市民的味蕾,更勾起不少“老寧波”的美好回憶。

  “説起西瓜,還得是小白西瓜最有‘西瓜味’!”在鄞州區東吳鎮小白村,農戶王小龍自信地對記者説。在他身後,翠綠的西瓜藤匍匐在地面上,尚未完全成熟的小白西瓜隱藏其間,每一只瓜下都細心地放了個稻草墊子,讓西瓜在生長過程中能充分接觸到水分和陽光。

  小白村黨支部書記史清來告訴記者,小白西瓜個小、皮薄、又甜又脆,雙手撐一圈,瓜屁股一掰,就能分成兩半,是以前風靡浙江、上海一帶的“明星水果”。

  然而,過去20多年間,隨著更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瓜果的出現,小白西瓜、玉露水蜜桃等寧波地産“明星水果”逐漸被冷落,並最終淡出了大眾的視野。

  “地方特色品種,與商品化了的品種相比,有不少天然‘短板’。”專家告訴記者,時令水果但凡上市晚一周,價格就天差地別,小白西瓜的生育期更是比正常西瓜長了20多天。同時,地方特色品種味美但“賣相”不佳,且産量也相對較低,當地農戶“另尋新歡”也便不再是新鮮事。

  到了2004年,小白村已基本看不到農戶種植小白西瓜了。得知情況後,寧波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王毓洪(現任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上帶領團隊來到小白村,力求挽救小白西瓜這一品種于“危急存亡之秋”。

  “經過老祖宗馴化後的地方特色品種,不僅抗病性、抗逆性強,還寄托了老一輩寧波人的記憶,是我們珍貴的財富。”王毓洪説。

  彼時,小白村農戶家中已經沒有小白西瓜的種子了,研究團隊只能自己跑到山上碰運氣。令人欣喜的是,經過幾天漫山遍野地找尋,王毓洪一行終于在山地裏發現了兩株半野生的小白西瓜苗。“這兩株瓜苗,可能是以前野獸吃了小白西瓜後遺留的種子長成的。盡管當時這兩株瓜苗的種質已經出現了退化,但能夠尋找到,已經是一件幸事了。”

  新的難題擺在了王毓洪團隊面前——如何把小白西瓜昔日的“血統”提純,同時讓它具備與商業化西瓜品種正面“交鋒”的特質?

  經過多年屢敗屢戰的研究和培育,終于,小白西瓜的2.0版本——“甬蜜6號”誕生了。“甬蜜6號”不僅繼承了小白西瓜的優秀“血統”,還在環境適應性、抗病性、耐裂性、坐果性等方面實現了跨越。

  “最為重要的是,‘甬蜜6號’的賣相極佳,生育期也縮短到與主栽西瓜品種差不多時間。加上原本就具有的肉質松脆、糖度高、露地與大棚均可種植等優勢,我們很有信心,‘甬蜜6號’能在這個夏天和市場上其他商業化品種的西瓜‘掰手腕’!”王毓洪説。

  “金種子”開出致富花

  “煥然新生”的小白西瓜倣佛一個剖面,展現出的是優質種質資源賦能共同富裕的圈圈紋理。一顆顆“金種子”,正牢牢扎根在四明大地上,不斷充實著老百姓的“錢袋子”。

  “要讓小白西瓜重振雄風!要用小白西瓜撬動小白村的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在史清來眼中,小白西瓜的2.0版本“甬蜜6號”,是當仁不讓的鄉村“新名片”。作為一名“60後”,年輕時,史清來也曾挑著井水上山,一桶一桶地灌溉小白西瓜。眼看著如今“甬蜜6號”單次採摘畝産超過1500公斤,價格能賣到同期其他西瓜的兩倍以上,他的心中充滿喜悅。

  “小白村的鄉村振興藍圖,可以圍繞‘甬蜜6號’和其他農特産品展開。這下別人問起‘小白村有沒有老底子小白西瓜’,我可以大大方方將正宗‘寧波味道’推薦給他。”史清來説。

  同樣的變化發生在我市的各處田間地頭,“甬字號”寧波種子正成為質優的代名詞,將豐饒送入千家萬戶。

  由寧波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品種“甬優”係列秈粳雜交稻,累計助農增産稻谷44億公斤,相當于“無中生有”增加了五六百萬畝良田的産量。去年,僅“甬優1540”一個主導品種的種植面積就超過200萬畝,其中80%在省內種植。

  在鄞州區姜山鎮景繡園,高品質甜瓜品種“甬甜5號”也迎來了豐收。“這種甜瓜比普通品種一畝能多賺5000元到7000元。因為甜度高、口感好,這兩年大夥兒都在爭相擴大種植面積。”景繡園農場負責人樓秀峰説。

  寧波良種還飄香省外,將“共富歌”唱到了天南海北——

  “甬優1540”已成為第一個在浙江、上海、江蘇、湖北、湖南等省市大面積種植的廣適型浙江秈粳雜交稻新品種。在江西、貴州、安徽、湖南等地,“甬優1540”刷新了當地單季稻最高畝産紀錄。“甬庫民族團結瓜”——“甬甜5號”、“鄉村産業振興瓜”——“甬甜7號”和“豐登蜜25號”等甜瓜,也走出浙江,在新疆大面積推廣應用。

  此外,“甬蜜6號”在浙江省的常山、臨安、平湖、磐安、溫嶺、遂昌、新昌,安徽省的蚌埠、淮南和黔西南的望謨進行示范推廣,示范推廣面積超過300畝。

  “更值得一提的是,‘甬蜜6號’具備強大的適應能力,無論是種植花木後耕作層被破壞的土地,還是茫茫戈壁灘,都能夠種植。‘甬蜜6號’還會在潛移默化間改善當地的土質,令人不得不感嘆‘先人的智慧造福子孫後代’。”王毓洪説。

  如今,市農科院的研發團隊最遠將“甬蜜6號”播種到了寧夏的戈壁灘。僅僅兩年的推廣時間,就受到了全國多地種植戶的歡迎和廣泛好評。

  做農業之“芯”的守護者

  寧波夜開花、寧波藤茄、邱隘黃葉雪菜、奉化芋艿、寧波天菜……

  甬蜜、甬茄、甬瓠、甬榨、甬雪、甬甜……

  前者是經歷千百年的農事積累後,明州大地饋贈的特色鮮明的地方良種,後者是科研人員瀝盡心血扎根田間地頭,對前人遺産和自然恩賜的最好傳承。

  “推動本土特色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王毓洪表示。

  記者了解到,寧波地處長三角南翼、東海之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非常適合作物生長。然而,隨著氣候環境變化以及農業種養方式的轉變,寧波本土蔬菜種質資源的數量和區域分布發生了很大變化,部分資源消失的風險加劇,一旦滅絕,其蘊含的優異基因、承載的傳統農耕文化也將隨之消亡。

  “現如今,皺葉黑油冬、鄞州水芋等一些地方特色品種已經基本滅絕,我們不能再讓更多的‘寧波味道’失去了。”王毓洪説。

  發展現代種業,難處在科技,根本出路也在科技。業內專家表示,當前,世界種業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而我國由于在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轉基因技術等原創性技術上的落後,仍處在以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為主的2.0至3.0時代之間。同時,種質資源收集保護作為一項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長期性的事業,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和智力加持。

  所幸,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寧波“種業強市”之路越走越寬。

  在鄞州區姜山鎮,一個總面積超過2000畝的現代化“種業公園”正在加緊謀劃,為寧波種業、微萌等企業創新提供更大平臺。同時,寧波種業企業已紛紛與浙江大學、浙江萬裏學院寧海海洋生物種業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牽手,以重大科技項目推動寧波種業加速發展。寧波市農科院一如既往地深耕種業繁育領域,近10年來,僅蔬菜研究所就已收集保存蔬菜地方種質資源100多份,選育蔬菜優良新品種46個。其中,18個品種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27個品種通過國家品種登記,25個品種通過省級審(認)定,且攻克了制約瓜類産業持續發展的世界性難題,實現了高品質西甜瓜綠色生産技術的重大突破。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種質資源是‘晶片’中的‘硅片’。保護種質資源,就是保護農業的根本。”市農科院相關負責人説。

  據統計,最近3年,寧波市“科技創新2025”重大專項累計扶持種業項目37項,安排財政支援經費1.36億元。目前,我市已培育育種企業近百家,年産值超35億元,去年通過國家登記、省級審(認)定的新品種多達55個。(記者 張凱凱 通訊員 王虎羽)

責任編輯:張靈

【顯影中國】“帥農鳥哥”:請你叫我“新農人”
【顯影中國】“帥農鳥哥”:請你叫我“新農人”
新華全媒+丨浙江探尋共富之路
新華全媒+丨浙江探尋共富之路
新華全媒+丨2022年高考拉開帷幕
新華全媒+丨2022年高考拉開帷幕
節氣丨芒種 麥浪翻滾收割忙
節氣丨芒種 麥浪翻滾收割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