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1/26 17:06:47
來源:新華網

“守藝人”創新破局讓年輕人愛上非遺

字體:

  新華網昆明11月26日電(記者 丁怡全)近日,2025非遺品牌推廣周新品發布活動在雲南省大理市舉辦,7家企業發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新産品,涵蓋刺繡、皮影、茶葉、銅雕等多個領域,讓人眼前一亮。

  壺蓋鑲嵌碧綠的蓮子,壺身點綴錯金的牡丹……這些在傳統鶴慶銀器中未曾出現過的圖樣,出現在了當天展出的銀器上。“這是我為本次新品發布會特意帶來的新産品,嘗試將更多的花紋運用到銀器製作中。”出生於雲南大理鶴慶縣新華村銀匠世家的寸漢興説。

寸漢興帶來的造型時尚現代的銀質茶壺。

  雲南大理白族銀器文化歷史悠久,其中銀飾鍛制技藝(鶴慶銀器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以純銀為主料,以鏤雕和純銀抽絲編盤工藝相結合,主要流程包括熔煉、壓片、抽絲、制模、澆模、鏨花等。寸漢興的父親寸發標是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寸漢興的童年充滿了鍛制銀飾的叮叮噹當聲,偶爾興起時,他也跟着父親去敲兩下,頗有樂趣。

  當他正式進入這個行業後才發現,非遺傳承與發展絕非易事,他説:“以前我們在家裏的作坊做手工銀器,樣式單一。尤其要做出一些吸引年輕人的産品,真的很難。”

  如何讓年輕人愛上非遺,這是每一個傳承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寸家的銀器作坊選擇積極擁抱時代變化,嘗試在産品中融入更多中國文化符號,同時借助校企結合來吸收年輕人的奇思妙想。從2008年開始,作坊和包括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內的全國20余家高校合作開展研學項目,學生們天馬行空的大膽設計不斷 啟發着傳統的工匠。

  與此同時,新消費群體涌現,也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帶來了機遇。

  2011年,25歲的白族姑娘李美和進入大理當地一家茶企成為沱茶壓制組的制茶工人。以前“只懂喝茶,不懂非遺”的她開始跟着老師傅們學習制茶。

  “30%的蓋茶加上70%的底茶,要經過蒸軟、揉捏和壓制等步驟,不同茶葉的拼配會影響到茶的風味,慢慢深入了解你就會愛上它。”長期在制茶一線,現在的李美和談起制茶頭頭是道,已經是非遺品牌推廣現場的優秀展示者,而像她這樣懂得下關沱茶製作的手藝人僅在這家茶企中就有超過三百人。

李美和(左一)現場展示沱茶製作技藝。

  不少企業着力打造非遺新體驗和新場景,以先進的科技和設計為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注入活力。

  “數字非遺盒子”用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的白族扎染、鶴慶銀器、劍川木雕等9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搭建可移動、可互動、可持續更新的非遺傳播和體驗渠道;掐絲琺瑯紋理出現在奶茶外包裝和胸針、卡包等系列周邊設計中,誕生於雲南的茶飲企業以獨特的文化符號大大激發了年輕消費者對非遺的興趣和關注,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延續茶文化;皮影傳承人將過往兩百多年的不同皮影作品拆分成不同的部件並進行標注,搭建了AI皮影數據庫,創作者可以一鍵生成數字皮影和皮影動畫。

  霸王茶姬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尚向民認為,非遺周邊的邏輯是把非遺形象化、多樣化。通過這種方式讓年輕的茶友在生活中能廣泛地接觸到的非遺,繼而産生好奇、開始探索,甚至到最後能産生強烈的自豪感。

  京東方科技集團執行副總裁姚項軍認為,從非遺內容的挖掘、到展示體驗、再到消費,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人有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需要把更多的感官調動起來,需要通過技術、傳播方式和體驗方式的創新來實現更加豐富的交互。

嘉賓在活動現場體驗非遺産品。

  回到小小的攤位面前,寸漢興對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前景感到樂觀,他已經看到親手播撒的種子開始開花結果。他曾經指導過的學生畢業後選擇來到新華村,開設自己的銀器工坊,和當地銀匠一同打造更加時尚的産品,這批“新新華村人”讓這個以銀器製作技藝聞名的村子續寫新的故事。(完)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