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結束後,我不會回來看你們,我要你們從大山裏面走出來看我”
曾就讀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鎮文華初級中學的左文靜
一直記得中國海洋大學支教老師曾對他們説的話
於是
她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一定要走出大山”
2025年,懷揣着教育夢
她從雲南師範大學畢業了
但她卻“食言”了

航拍魯甸縣龍泉中學(11月6日攝)。新華網發(楊婉芝 攝)
“老師,對不起,現在我已經大學畢業了,但依舊沒有走出大山……”
究竟發生了什麼
讓左文靜對曾經的支教老師説出這句話
原來就在今年,本科畢業後
她成為了雲南師範大學第11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
9月,她來到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龍泉中學
是的,她再一次走進了雲南的大山
但這一次,她不再是學生
而是印證了那句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左文靜正在上課(11月6日攝)。新華網發(馬婷婷 攝)
剛進入龍泉中學
左文靜就遇到了挑戰
她被分配到畢業班教語文
這意味着支教一年的她
要陪伴這個班級的學生一起畢業
這讓她感覺到了壓力
不過和學生接觸後她發現
雖然帶畢業班付出得多
但收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是雙倍的

左文靜與學生互動(11月6日攝)。新華網發(楊婉芝 攝)
左文靜所在班級的學生比較叛逆
起初她想向前輩請教
找到與這些學生相處的方法
但她發現每個老師的教學風格不同
其他老師的建議並不適合自己
她便想到一個方法——寫小紙條
讓學生把想説的話以小紙條的形式傳遞給她
漸漸地,她發現
學生們大多是留守兒童
跟着爺爺奶奶生活,家裏兄弟姐妹多
生活和學習中缺乏關愛與鼓勵
叛逆其實是想引起關注
她就化身大姐姐
在課堂上傳授知識
課下給予他們溫暖
“先讓他們學會愛,再接受語文知識的熏陶”
這就是左文靜的“秘籍”
而她之所以覺得學會愛很重要
也是曾經的支教老師帶給她的影響

左文靜收到學生寫的小紙條(11月6日攝)。新華網發(柴靜 攝)
除了小紙條,學生們還會在作文中
同左文靜分享身邊的事
她也會在每一篇作文下進行回復
了解了學生們的心思,從而更好地“對症下藥”
“我學會了不説髒話,我學會了寫字寫好看,我看到了小時候的我”
這張小紙條讓左文靜在支教過程中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寫這張紙條的學生曾是班上的“搗蛋專業戶”
但通過小紙條與作文的溝通交流
左文靜了解到他曾經成績很好
因為家裏的原因讓他想通過叛逆引起關注
她也給予了這名學生足夠的關心與溫暖
在左文靜看來
這就是關愛的力量
愛讓她與學生之間有了溝通交流
走近彼此

左文靜正在上課(11月6日攝)。新華網發(楊婉芝 攝)
不久前,龍泉中學剛剛結束期中考試
這也是對左文靜教學成績的一次檢驗
但無論這次他們成績如何
左文靜希望通過一年的支教
帶給他們一些改變
讓他們明白學習的意義
通過努力學習走出大山
如今的左文靜也想對曾經的支教老師説
“我要帶着您給予的愛,在雲南的大山裏把溫暖延續下去”

支教團成員合影(11月6日攝)。新華網發(馬婷婷 攝)
雲南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立於2014年
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非211高校研究生支教團
11年來,該校共派遣11批共88名
優秀本科應屆畢業生奔赴
昭通魯甸縣龍泉中學和麗江華坪縣華坪一中
兩個支教地開展支教及志願活動
承擔初中、高中學段相關學科的教學工作
志願者們緊扣服務地實際
開展了支教助學、走訪調研
文化宣傳、公益幫扶等多種形式的志願活動
為雲南邊疆基礎教育貢獻着青春力量
今年,與左文靜一同在龍泉中學支教的
還有同屆的5名隊友
他們用各自的方式為這裡的學生教授知識
讓他們開始嚮往山外的世界

王嘉禾帶學生們唱歌(11月6日攝)。新華網發(楊婉芝 攝)
隊長房子棋作為體育教師
組織學生們開展各種各樣有趣的活動
在比賽中找到快樂與自信
王嘉禾發揮自己的特長
通過音樂走進學生的世界
帶他們學習知識、陶冶情操
因為學校缺少歷史教師
謝巧巧便擔起了這一重任
楊倩蕊也希望通過不斷探索教學方式
讓學生們更加喜愛地理這一學科
……

楊倩蕊給學生們上課(11月6日攝)。新華網發(楊婉芝 攝)
十年來,雲南師範大學一批批
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都如他們一般
不斷走進大山
用教育的力量
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
為他們樹立自信,帶給他們愛與信念
陪伴他們一同找到人生的方向
立下人生目標
一段段故事將繼續在雲南的大山中書寫下去……
(完)
總策劃:韓海闊
策劃:李霞
統籌:羅春明
執行:柴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