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1/24 10:01:09
來源:新華社

怒江峽谷的“火燒咖啡”

字體:

11月15日,來自遼寧本溪的咖啡店主郭帥(左)在位於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的路邊咖啡館內跟隨李金合(右)學習“火燒咖啡”萃取技術。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新華社昆明11月23日電(記者王冠森、高咏薇)清晨,怒江峽谷霧氣瀰漫,咖叔挂上圍裙,在磨盤桌後點燃噴槍,於虹吸壺底擺弄着火焰,待水沸後,倒入咖啡,不時攪動,氤氳咖香隨之瀰漫散開。

  咖叔本名李金合,今年53歲,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芒寬彝族傣族鄉燙習村人,自2011年下山支傘擺攤,在芒寬鄉橫跨怒江的雙虹橋邊經營“路邊咖啡館”已有14年。

  “昨夜又是凌晨才得睡,要趕工磨好第二天的咖啡,忙不贏嘞。”咖叔搖頭笑道。

  在高黎貢山寨子里長大的李金合,從小就與咖啡打着交道。“兒時常到地裏幫大人打理咖啡樹,年輕時又帶大家在寨子的山坡上開拓平地,套種核桃和咖啡、養蜂採蜜。”李金合説,起初大家對咖啡並不了解,把豆子磨碎後用酒精燈慢慢熬煮,一會熄滅一會又燃,消磨着農閒時間也散盡了豆子的風味。

  “我在此成長,熱愛高黎貢山,推介好保山小粒咖啡是我不變的堅持。”李金合回憶,剛下山時,要靠自己拉水,免費燒咖啡送給過路人。時過境遷,自己的日子有了起色,家鄉的咖啡也已是中國的代表産品之一。

  各地慕名而來的咖啡商、咖啡師帶來了咖啡種植、品鑒技術,更帶來了對咖農觀念上的更新。

11月15日,李金合在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燙習村晾曬咖啡豆。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

  “從冷水下豆到沸水充注,再到學習手衝技術,過程中慢慢體會到咖啡口感的變化。”李金合説,調整研磨度、控制水粉比,嘗試用噴槍加熱以快速萃取……不同咖啡師各有所長,多學習更有助於創新。

  噴槍的火舌增溫,虹吸壺內的咖啡粉隨沸水翻動。怒江水攜着咖香,流向遠處,帶火了峽谷裏獨特的咖啡萃取方式,走紅網絡的“火燒咖啡”打響了咖叔的名號。

  咖啡店內,尋求合影的游客絡繹不絕,慕名而至的咖啡師時有登門。

這是11月15日拍攝的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橫跨怒江的雙虹橋,李金合經營的路邊咖啡館在雙虹橋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

  來自遼寧本溪的咖啡店主郭帥遠道而來拜師學藝。“從網上看到咖叔新穎的製作方式,希望學成後能讓家鄉的顧客嘗嘗鮮。”他説,自己沒有預先&&,只是一大早到店表明來意,沒想到咖叔知無不言,十分熱情。

  “要及時調整、順風送火,否則加熱不均不説,還可能火燎眉毛。”示範幾次後,李金合讓出座位,示意郭帥上手操作。“不要保守、藏着掖着,靠一個人推介不了高黎貢山的豆子,這件事要靠更多人來努力。”他説。

  周末上午是路邊咖啡館的高峰時刻,本就不大的店面人滿為患,端着咖啡尋座的游客索性站着品鑒“火燒”的滋味。店內夥計敲鑼為令,指引咖叔開火制咖,不時還喊兩句號子逗樂來客。

  來自西安的游客劉賽將路邊咖啡館規劃入自己的雲南旅程。“這裡的咖啡口感上佳,咖叔也會科普許多咖啡知識。”劉賽説,怒江邊的咖啡館打破了“都市咖啡”的固有印象,咖啡在中國歷史悠久,本就該是深入生活的日常飲品。

  虹吸壺內滿溢的咖啡滴落土壤,瓦斯罐疊放在長椅一旁,磨盤桌面紋路裏總有着不經意間撒落的咖啡粉……開張前,日頭翻過高山,映入路邊咖啡館。平靜的“布景”訴説着平凡的生活。

11月15日,李金合(右三)在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的路邊咖啡館製作“火燒咖啡”。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

  又是一年咖啡收穫季。客量少時,咖叔便戴起草帽,跨上三輪車,招呼幾個鄉親,上山採摘咖啡鮮果。

  李金合的咖啡園在高黎貢山腹地的杏臘寨,這裡土壤肥沃,氣溫、光照適宜,是世界咖啡黃金種植帶。

  “阿香!坡上這幾棵長勢好得很呢,跟我去摘下!”李金合在田間招呼道。

  阿香本名沈自香,與咖叔同村,種咖啡已近30年。“我從兩年前開始幫助咖叔‘撿’精品咖啡豆,也去他的店子當幫手,一個月能多賺三千元。”她説,曾默默無聞的咖叔堅持了下來,咖農們見證了他對咖啡的熱愛。

  怒江畔的高黎貢山見證着峽谷中世事的變遷,作物的生長是對農人最好的饋贈。2024年,“保山小粒咖啡”種植面積14.49萬畝,産量2.42萬噸,綜合産值達90.68億元,咖啡精品率提高到70%、精深加工率提高到85%。

  “做咖啡後我學會了一個詞叫‘匠心萃取’,我是一個咖農,我希望給客人提供滿意的飲品,為咖啡做些事情。”李金合説。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