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展示扎染作品。本報通訊員 張照彬 攝
“把手中的棉布對折再對折,再用繩子繫緊,染色後就會出現神奇的花紋哦。”在馬龍區第三幼兒園的教室裏,師生們開啟了一場苗族扎染工藝的探索之旅。
在老師的示範下,孩子們擺弄着植物染料和純棉布料。完成折疊、捆綁之後,小心翼翼地將布料浸入不同顏色的染料中,當包裹的布料被拆開,原本單調的白布上呈現出獨特花紋。師生們正用這古老的方法,讓純白棉布煥發絢麗新生。
拆開染布的時刻總是充滿驚喜,每個孩子手中的作品都獨一無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着喜悅的笑容。
扎染是馬龍區第三幼兒園開發的特色課程,它以素布為紙,以青藍為墨,將本土文化融入園本課程,讓文化可觸、可感、可創造。
馬龍區第三幼兒園毗鄰大凹子苗族村,村裏的適齡兒童大多在幼兒園就讀,當孩子們發現同伴們在節慶時穿着與自己不同的苗族盛裝時,好奇的種子便已埋下。幼兒園以此為契機,發起了“探秘苗族”主題活動,組織師生走進大凹子苗族村,走訪民間匠人,觀摩苗族蠟染技藝,並在當地苗族匠人的指導下動手操作,見證了傳統工藝的魅力,興趣也在指尖被點燃。
為把扎染活動搬進課堂,幼兒園邀請當地苗族扎染匠人對老師進行系統培訓,讓孩子們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學習不同的捆紮方法,積累圖案和捆法之間的經驗。
“開展扎染特色課程,是為了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更希望通過這種具象化的文化體驗,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扎染的韻味。”幼兒園園長林桂英説,扎染的每一步都充滿驚喜,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耐心。
如今,扎染特色課程正努力向更深層次延伸。幼兒園指導孩子們將親手染制的布料進行深加工,通過設計、裁剪、縫製等環節,將其變為衣服、抱枕、玩偶等生活用品。這種根植於本土、踐行於生活的教育,引導孩子們在親身實踐中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記者 隋鑫 通訊員 張照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