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1/19 19:48:21
來源:新華網

2025年全國數字極地大會在雲南騰衝召開

字體:

  11月17日至19日,2025年全國數字極地大會在雲南騰衝召開。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郭華東院士、大會科學委員會主席秦大河院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馮起院士、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基礎調查處處長楊雷、雲南大學副校長段興武等嘉賓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數字極地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施建成主持大會,來自全國178家單位的600余專家學者出席大會。

  南極、北極、青藏高原乃至全球高山寒極、海洋深極等地球極區,以及火星、月球等星球極區,是人類探索地球系統規律、理解行星演化的前沿熱點,深刻影響着地球未來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極地科學研究也是地球科學探索的前沿領域,在極端環境深入、極宏觀、極微觀和極綜合交叉領域的科學突破方面具有重大潛力。近年來,隨着綜合觀測技術、多維參數獲取、數值模擬、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區探測、數據獲取及科學分析能力顯著提升,推動極區數字模擬及未來推演的“數智化”發展,數字化極地已成為認知、理解、應用和治理極地的重要發展方向。

大會現場。

  郭華東代表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向大會的順利召開&&祝賀。他指出“數字地球”理念自提出以來,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認知地球乃至行星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經從二維向多維乃至高維擴展。他強調,極地是行星的獨特區域,是人類在地學領域的科學探索前沿。隨着全球變暖的加劇,近半個世紀以來地球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化,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挑戰,數字極地也逐漸成為支撐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發展領域。

  秦大河在致辭中提出,極地環境關乎人類共同命運和中國發展。極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域,超常氣候變暖和冰凍圈消融引發極端事件,威脅全球生態環境,同時,北極航道開通和資源開發等新問題也日益突出。他強調,極地科研不僅是科學探索,更涉及國家戰略利益和國際規則制定,青年學者應繼續創新,勇於挑戰,為我國極地科學事業的跨越式發展貢獻力量。

  馮起在致辭中介紹,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長期深耕於極地科學研究,是我國極地事業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平台與人才高地。在極地環境研究方面,開展了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積極推動了中俄寒區環境與工程研究的國際合作,提升了青藏高原寒區科學發展與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了極地地區科研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郭華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康世昌研究員、中山大學程曉教授、施建成分別作題為“全球變化觀測:從ABCC到三極對比”“第二次青藏科考和亞洲水塔失衡的科學新認知”“冰凍圈快速變化的致災效應與應對”“極地立體觀探測體系建設:進展與展望”和“衛星遙感積雪研究 - 從模型到應用”的主旨報告。

  大會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數字極地專業委員會、雲南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和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辦,雲南大學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冰凍圈與可持續發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同濟大學、空間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和中山大學承辦。

  大會為期三天,圍繞極地觀測技術與平台、極地觀測探測方法、極地環境變化、極地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極地可持續發展和行星極地探測與研究等六大主題展開研討,共召開44場學術分會。(完)

【糾錯】 【責任編輯:范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