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南傘鎮白岩村委會主任穆文申看來,當地民警就像自家人,“一有困難,馬上就到,有時候吃飯村裏都要叫着他們一起。”
臨滄市地處中緬邊境,其下轄的南傘是多民族聚居區,治安形勢複雜、邊境維穩任務繁重,眾多“小事”都會關係到經濟發展、民族團結。
穆文申回憶,曾經有兩個民族家庭因“狗咬死雞”引發糾紛,且互不相讓。臨滄邊境管理支隊南傘邊境派出所民警通過走訪了解發現,此事件只是導火索,如果簡單對兩家進行説教,不僅無法解決矛盾,反而可能影響轄區和諧穩定。民族工作無小事,為了避免矛盾糾紛升級,經過分析研判,民警及時啟動聯動調解機制,邀請司法、市場監管、鄉賢聯合調解,最終化解矛盾糾紛。

民警幫助老人辦理身份證(資料圖)。新華網發(臨滄邊境管理支隊供圖)
這些只是派出所民警處理各類“小事”的縮影,為了築牢平安防線,派出所推出“石榴籽調解室”“老兵調解室”等邊境特色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整合律師、網格員、少數民族代表等力量,推動“情、理、法”融合調解,把“爭吵不動手”“過節不聚賭”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用群眾自治手段約束不良風氣。
在鎮康縣賜福彝寨,南傘邊境派出所設立“雲端執勤點”,針對轄區山高路遠、群眾往來不便的難題,創新推出“雲端警務”。今年3月,一場特殊的調解在“雲端”進行:當事人一方在山東菏澤,一方在雲南南傘。通過視頻連線,民警在線調解,成功讓欠款方承諾分期支付10萬餘元欠款。
在南傘鎮,兩個村寨曾為水源爭端糾纏15年。立足轄區少數民族聚居的特點,南傘邊境派出所打造“老兵調解室”,吸納傣、苗、佤、德昂等民族調解資源,運用“傾聽—共情—解法”三步法,最終成功解開了這個長達十五年的“死結”。如今,“老兵調解室”已成為融合民族智慧、化解基層矛盾的典範,累計化解矛盾糾紛300余起。

民警向學生展示裝備(資料圖)。新華網發(臨滄邊境管理支隊供圖)
做好糾紛化解的同時,民警深入社區、村寨、田間地頭,開展“法律夜市”“田間普法”等特色活動。南傘鎮康寧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劉一江説,曾經社區建設項目比較多,老百姓自發形成了“地攤夜市”,但也由此産生不少糾紛。得知情況後,民警把巡邏模式改為在地攤周邊定點值守和動態巡邏,通過每天17點到23點的巡邏後,現在糾紛少了,群眾也安心。

民警巡邏(資料圖)。新華網發(臨滄邊境管理支隊供圖)
如今,派出所組建“警民聯盟”“紅袖標義警隊”等群防群治機制,推動形成“村村有堡壘、寨寨有哨所”的治理新格局。
2023年,南傘邊境派出所歷經12個晝夜的艱苦偵查,在邊境一線成功破獲一起特大毒品案,繳獲冰毒79.94公斤,並延伸至省內外多地抓獲犯罪嫌疑人7名,徹底斬斷了一條跨境販毒鏈條。建所以來,南傘邊境派出所累計繳毒331.7公斤。
從化解矛盾的調解室,到打擊犯罪的第一線,南傘邊境派出所用一個個創新機制和一件件為民小事,將平安送到千家萬戶。2024年,南傘邊境派出所榮立集體一等功。(完)(新華網 范芳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