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以實幹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紅河哈尼梯田景致如畫,農文旅融合有力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玉龍雪山下,沉睡的林海被喚醒,林權證變成股權證,林下經濟實現“綠富雙贏”;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繡産業蓬勃發展,3年間産值由8億元增至11.3億元,繡娘人均收入翻番……雲嶺大地上,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百姓富足的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十四五”以來,雲南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首要任務,制定實施《雲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雲南省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規劃,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5年來,全省以實幹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脫貧縣農民收入年均增長8.6%,農業更穩、鄉村更美、農民生活更紅火。
産業興旺 夯實農民增收基礎
在臨滄市,萬畝果林迎來采收,剛採摘的夏威夷果經過脫青皮、清洗、烘乾等加工程序後運往北京、上海、廣東等國內城市以及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外市場。“通過多年的品種選育與技術積累,公司已帶動超百萬農戶通過種植夏威夷果脫貧致富。”雲南雲澳達堅果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營銷中心貿易經理呂俊逸介紹,公司打造了“夏果媽媽”品牌,推出蜜香、咖啡、芥末等多種口味的創新産品,線上線下年銷量超2000萬袋。堅果從“賣原料”變為“塑品牌”,附加值大幅提升。
優質原料、精深加工與品牌塑造,讓臨滄堅果成功走出雲南、走向世界,更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2024年,臨滄市堅果青皮果産量達30.8萬噸、幹殼果達12.04萬噸,全産業鏈産值超過101.6億元,帶動21.64萬戶74.45萬人增收。
這是雲南省通過培育壯大産業夯實農民增收基礎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雲南省持續做好“土特産”文章,圍繞“1+10+3”重點産業體系,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一個産業一個産業盯住抓。全省農業投資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列,糧食總産量實現“十三連增”,重點産業全産業鏈産值超過2.7萬億元,農業龍頭企業超過8000戶。2024年,雲南茶葉、鮮切花、堅果、咖啡、中藥材、煙草、天然橡膠等優勢産業種植面積和産量持續居全國首位。農産品出口額達191.7億元,連續多年位居西部省份第一。
從賞雲花到喝雲咖,從飲雲茶到品雲果,雲南省正不斷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從“有資源”到“有産品”的轉變,逐步打通“高原特色農業換産業”的通道。如今,全省産業發展更加壯大,農民增收更有底氣,鄉村振興更有力量。
聯農帶農 共享産業發展紅利
農戶通過銷售天麻、就近務工及流轉林地獲得的收入,佔收益總額的70%;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佔收益總額的20%;村級集體經濟公司佔收益總額10%——這是昭通市彝良縣在發展天麻産業中建立的“721”利益聯結機制。科學合理的分配方式,讓農戶與産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更緊密。
過去,部分農戶土地流轉後“只領租金不管長勢”,參與度低。如今,農戶既是勞動力,又是合夥人,人人都盼著天麻長得好,主動性和責任感明顯增強。目前,彝良縣438家天麻産業經營主體與5200余戶農戶合作,每年帶動2.1萬餘人就近就業,人均增收1.3萬餘元。
這樣的探索並非孤例。2019年,雲南在全國率先提出“雙綁”産業聯結機制,明確“龍頭企業綁合作社、合作社綁農戶”的利益聯結框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大荒地村,這一機制在黃瓜産業中落地生根,構建起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多方共贏的共同體。
大荒地村以村辦合作社為運營主體,引入龍頭企業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由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建大棚,再租給社員種植黃瓜。按照這一模式,企業負責提供種苗、農藥化肥、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合作社負責大棚建設與生産管理;農戶負責種植。2024年,大荒地村的合作社迎來豐收喜訊——社員最低分紅20.11萬元,最高分紅34.32萬元,戶均分紅27.37萬元。當地村民開心地説:“這些錢都是企業扣除嫁接種苗、農藥化肥等成本後的凈收入,很實在。”
如今,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已成為雲南省推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抓手。雲南省始終把“一切為了農民增收、一切圍繞農民增收”作為鮮明導向,堅持産業發展與利益聯結同步謀劃、一體推進。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彝良天麻‘721’”“孟連牛油果‘334’”“彌渡黃瓜‘雙綁’”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模式,讓農民參與企業經營、入股分紅,實現了利益共擔、風險共擔、成果共享。
就業優先 家門口增收有保障
進入烤煙采收季,楚雄州永仁縣“幸福裏”小分隊在田間地頭忙着采收、捆編、裝烤、分級、打包、裝運。“烤煙忙完,還可以採摘藍莓、草莓等經濟林果,一年四季不閒着,一直有收入。”村民梅俊芬説,以前在外省打工,開銷大、離家遠,如今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越過越踏實。
這是大部分人來到“幸福裏”社區後的生活轉變。“幸福裏”社區通過建立企業用工需求統計、農村勞動力就業需求、務工人員動態信息“三清單”,推行“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創新打造“冬春摘果、夏秋烤煙”的無縫銜接用工模式,讓季節性錯峰就業成為常態。目前,“幸福裏”社區已組建10多支采編裝小分隊,累計吸納務工人員7844人,為煙草、光伏、電網、林果等企業提供用工41.49萬人次,發放産業工人工資6915萬元。
在雲南,像這樣“就業不出村、增收在家門口”的就業增收新路徑還有很多。昆明市嵩明縣以“政校企”協同打造勞務品牌“嵩明好焊”,推行“技能+産業”培訓體系,焊工培訓超千人次,帶動就業2000餘人,人均年收入超10萬元。昭通市鎮雄縣把盤活閒置幫扶資産作為促進就地就業的重要抓手,盤活22.16萬平方米資産,引進14家企業帶動1.35萬人就業創業,通過貼息降租、返鄉創業、龍頭帶動等舉措,讓“沉睡資産”變身“致富資源”。曲靖市會澤縣探索“3443”模式,建成“家門口的務工車間”226家,吸納就業1.4萬人,通過“招小商、育技能、穩崗位”,讓更多群眾端穩“家門口的飯碗”。
5年來,雲南省堅持外出就業和“家門口”就業並重,建設就業“幸福裏”社區106個、零工市場207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1.64萬個,運營就業幫扶車間2407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連續6年穩定在1500萬人以上,已基本建成以“幸福裏”社區為龍頭,以零工市場、公共就業服務站點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支撐的“四位一體”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截至去年底,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47萬人,帶動工資性收入增長6.5%,其中脫貧人口在縣內務工154萬人。(記者 王璐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