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船長,你怕不怕死?”“不怕,繼續前進。我就是死在湄公河,也值得!”直到現在,多年前首航時的問答,雲南省公安廳水上巡邏總隊船艇支隊一大隊大隊長譚建華,仍言猶在耳。

譚建華(視頻截圖)。
生死只在一瞬
“如果説在長江航行的感覺如同走在高速公路,那麼航行於湄公河無疑是穿行在羊腸小道。”在長江跑了多年貨運後,譚建華來到雲南,眼前的湄公河穿行在山間,河道較窄、水流湍急、淺灘暗礁密布,河中甚至還有如小島般大的礁石,對行船者而言,危險是用每一米甚至每一公分的長度來衡量的,稍有松懈便可能致命。
曾經的湄公河航道並不太平,不法武裝非法攔截民船的事時有發生。這樣的場景,譚建華經歷過多次,甚至被匪徒用AK47抵住腦袋,生死只在一瞬。
2011年12月9日,中老緬泰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聯合指揮部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關累港揭牌,標誌着四國執法安全合作新平台正式建立。譚建華毅然報名,層層篩選後被特招入伍。“我覺得保護湄公河航道安全,就是告慰遇害者最好的方式。”譚建華説。
彼時的譚建華已經35歲,期盼的那支守護湄公河的隊伍有了,自己也成為其中一員。至今他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抓捕行動的場景,那是2013年的夏天,湄公河岸知了聲不斷,灼熱的陽光刺痛被汗水淹沒的雙眼。嫌疑船隻遲遲沒有出現,抓捕分隊立即出發往下游巡查,譚建華主動請纓,駕駛摩托艇前往水位複雜、危險頻發的水域進行偵查。最終在大家的通力配合下,行動共抓獲毒販5人,繳獲毒品579.7千克。“這一刻,我真實感受到作為一名人民警察的意義所在。”譚建華説。

譚建華(右)和同事在工作(資料圖)。新華網發(雲南省公安廳新聞宣傳處供圖)
戰友們的“活地圖”
泥灘上畫出彎彎的水道,幾顆鵝卵石按山形排列兩邊,譚建華手裏拿着一塊木片,向戰友模擬講解狹窄水道的注意事項。
炎熱的天氣,譚建華身着短衣短褲,站在甲板上用竹竿探底河床,“3尺、4尺、5尺……”及時更新的數字讓駕駛&能第一時間掌握險情。
從水手到船長,幾十萬公里跑下來,譚建華的筆記本早已記得滿滿當當。借助攝像機和北斗標尺,譚建華繪製湄公河的河道草圖。手稿中,左邊是河段的簡筆示意圖,標記着礁石、陡沙、磧壩和兩岸的村莊山林;右邊是譚建華總結的航行紀要,根據旱季雨季河道情況的變化,有針對性地提出航行方法及注意事項。

譚建華編寫的《瀾滄江—湄公河航行參考圖》(視頻截圖)。
“吃飯在想,睡覺在想,做夢還在想。”行船時的譚建華,把湄公河大小數彎從眼中刻畫進腦海;他編寫的40多萬字的《瀾滄江—湄公河航行參考圖》,堪稱湄公河航道水文第一書。如今這份參考圖已被編成教材,供一線操舵手使用。

譚建華編寫的教材(視頻截圖)。
除此之外,譚建華還編纂《湄公河航道與引航》《湄公河水上事故警示錄》等書冊,把自己對航道水文特徵、航道變化及沿岸情況的豐富實戰經驗傾囊盡獻。他自創的“滑板式流線型舵葉”解決了山區河流淺水航行難題,多項研究理論成果受到多個部門和相關航運院校的好評。
每一次巡航,譚建華都會結合理論和實踐,對操舵手進行手把手教學。戰友們説他是湄公河上的“活地圖”,但他更想讓這份地圖“活”在每一個船員的腦海裏,使他們都平安歸來。

譚建華(左)和同事開展巡邏(資料圖)。新華網發(雲南省公安廳新聞宣傳處供圖)
恢復寧靜的航道
2021年8月,一艘嫌疑船隻在收到警告後仍然向前疾行,試圖躲避追擊。河段水勢湍急,前方礁石觸目驚心。譚建華憑藉對水情的精準判斷,果斷操舵,和嫌疑船隻上演一番“生死時速”,最終成功逼停對方,12名偷渡人員被當場抓獲。
2023年3月,一艘老撾籍商船觸礁遇險,彼時譚建華和同事正執行第127次中老緬泰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任務。經過大家不懈努力,1小時後,8名船員和商船平安脫險。這樣的救援,14年間已經有200多次。
如今,這條航道逐漸恢復着它的寧靜與繁榮。“原來被稱為魔鬼水域的地方,現在經常有小孩在沙灘上嬉戲,向我們招手。”沿江老百姓的揮手、路過商船的鳴笛問候等都讓譚建華倍感自豪。“他們把我們當家人,我們也要像保護家人一樣保護他們。”

“譚建華航海工作室”(視頻截圖)。
2025年7月17日,雲南省公安廳水上巡邏總隊“譚建華航海工作室”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景哈鄉正式掛牌。工作室成員除譚建華外,還有水上巡邏總隊11名航海專業骨幹和海關、海事、院校等有關部門的4名技術顧問。他們將依託這個平台,不斷探索創新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中老緬泰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和瀾湄流域航運事業高水平發展。(雲南省公安廳新聞宣傳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