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0/30 20:54:53
來源:新華網

從誓詞碑到新家園——雲南寧洱以民族團結“石榴紅”繪就移民搬遷新圖景

字體:

  雲南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前,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宣教部主任周林正為參觀者講解碑文背後的故事。74年前,他的外祖父昌恩澤,正是此碑的重要簽字代表之一。當年,昌恩澤與其他民族代表在此盟誓,“一心一德跟黨走”。

  如今,作為盟誓代表的後代,周林在宣教崗位上見證着誓詞碑精神在移民新家園的延續,“當年立誓的血脈,正流進更多人的心裏”。

周林為參觀者講述民族團結誓詞碑故事(資料圖)。新華網發(董潔 攝)

  賡續“盟誓”血脈 構築共融家園

  自開展移民搬遷安置工作以來,面對“搬得出更要融得好”的課題,寧洱縣立足縣情、創新工作,交出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時代答卷。

  走進普義鄉普勝村半坡移民安置點,乾淨整潔的村道屋舍,色彩明快、主題鮮明的文化墻繪,人畜分離、整齊劃一的聯排式住宅,一幅井然有序、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圖景在眼前展開。

  半坡移民安置點是李仙江梯級電站第一級崖羊山水電站寧洱縣境內集中安置點之一,共安置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移民群眾52戶227人。作為移民工作的核心責任部門,寧洱縣搬遷安置辦公室科學規劃、紮實推進安置工作,有效打破了原有的村落格局,為各民族群眾在此共居共融奠定了堅實基礎。

俯瞰普勝村半坡移民安置點(7月8日攝)。新華網發(楊亦麟 攝)

  為凝聚起民族團結力量、加強文化認同,寧洱縣搬遷安置辦公室引領普勝村精心打造了民族文化墻繪、法治長廊、交心醒悟亭、民族活動室及戶外文化大舞&等設施,巧妙地融合了哈尼族、彝族傳統文化元素與本地特色、産業發展主題。

  “在縣搬遷安置辦的推動下,這些文化設施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普義鄉代理鄉長李春山介紹。

  此外,普勝村通過黨員幹部示範帶頭,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深入機關、學校、村、組等,講好民族團結誓詞碑故事,增強各民族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成功搭建起了各民族緊密&&的“連心橋”。

  如今,各族群眾在安置點親如一家,在日常生活中互幫互助,共同參與村裏的各項事務。村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續寫民族團結誓詞碑故事”的標語熠熠生輝,時刻提醒着每一位村民民族團結的使命。

普勝村乾淨整潔的村道和房屋(7月8日攝)。新華網發(楊亦麟 攝)

  聚力産業興村 鋪就共富之路

  “除了讓各民族群眾統一搬遷,共同生活,共享基礎設施,從物理空間實現交流交往交融外,我們還依託移民村組特色資源,帶動各族移民群眾共同致富。”寧洱縣搬遷安置辦公室主任刀金鑫介紹,“發展是鞏固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

  依託把邊江畔優美的自然風光,普勝村半坡移民安置點組織各族群眾共同開發遊船觀光、休閒垂釣、特色民宿客棧等,並打造“土貨街”“河鮮市場”等特色消費場所。在農文旅融合下,各族群眾互動日益緊密頻繁。

  咖啡是普義鄉的傳統支柱産業。近年來,普勝村半坡移民安置點採取“黨支部+合作社+移民”的模式,引進龍頭企業,合作開發打造咖啡等産業,帶動多民族就業,編織起了民族共同利益網。

普勝村山坡上的咖啡樹挂滿了綠色的果實,長勢喜人(7月8日攝)。新華網發(楊亦麟 攝)

  “現在我們各族同胞一起種咖啡,一起琢磨種植技術,互相幫忙,收入穩定。比起移民搬遷前,大家的收入都翻了一番,生活更有奔頭了。”普勝村咖啡産業致富帶頭人朱智平介紹,“我們打算抓住中老鐵路沿線開發的好機會,改良咖啡品種,做高品質的精品咖啡。”

  在寧洱縣搬遷安置辦公室的精準施策下,半坡移民安置點以“産業興”促“民族和”,以“民族和”助“産業旺”。據統計,2024年底,半坡組村民人均年收入由搬遷前的2000余元躍升至2.23萬元。“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鞏固安置區民族團結良好局面,着力提升移民發展能力,拓寬增收致富渠道,讓各族搬遷群眾在安置區安居樂業、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刀金鑫&&。(完)

【糾錯】 【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