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一場關於教育、産業、文化的“校地結對幫扶”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結出碩果。歷經10年寒來暑往,雲南師範大學(以下簡稱“雲師大”)和梁河縣的雙向奔赴,在“葫蘆絲之鄉”的沃土上澆灌出了“教育領航、産業富民、文化鑄魂”的灼灼繁花。
授人以漁 激活內生動力
梁河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梁河一中”)曾被譽為“邊疆教育戰線上的山茶花”,但在2015年前後的一段時期裏卻面臨着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徘徊不前的低谷。雲師大的對口幫扶如一把鑰匙,開啟了梁河一中的教育蝶變之路。
長期以來,雲師大採取送教下鄉、全員輪訓、教師置換、跟崗研修等方式,着力構建“師資培育+資源共享+公益輔導”三位一體教育幫扶模式。
新學期伊始,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雲師大附中”)教科室原主任王潔又來到了梁河一中開展送教,這一常態化工作在雲師大附中教師隊伍中已持續10年之久。
“辦學資源硬體設施薄弱、生源差、教學依舊停留在舊方法……”這是王潔對彼時梁河一中教育處境的深刻印象。

雲師大附中名師工作室老師到梁河一中開展培訓(資料圖)。新華網發(雲南師範大學 供圖)
如何破局?梁河一中校長寸永動介紹:“雲師大的幫扶十分注重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
據悉,從2016年開始,梁河一中已先後派教師到雲師大附中跟崗學習109批次,涉及教師218人次,通過省級名師工作室“孵化”骨幹教師,引領培育本土學科帶頭人7名,成立了7個校級名師工作室。
2019年,“寸待忠數學名師工作室”“趙興助化學名師工作室”在梁河一中首批成立。梁河一中化學教師趙興助介紹,在跟崗學習的機制之下,雲師大附中發揮引領作用,指導梁河一中教師從實際出發,依據教學進度、難度,製作符合學生情況的作業設置研究,促進了“教”與“研”的深度融合。

“趙興助化學名師工作室”成立(資料圖)。新華網發(雲南師範大學 供圖)
通過“師傅引領—教研共磨—個人反思”,梁河一中名師工作室逐步覆蓋所有學科,各小組成員把跟崗所學轉化為本土化實踐,將成效體現在教學設計、課堂效果等方面。
教師教學理念與專業能力得到革新與突破後,梁河一中開始自主開展“教師大講堂”、校級課賽、青年教師課堂診斷等活動,“授人以漁”的幫扶模式真正激活教師發展的內生動力。
梁河一中副校長寸待忠介紹,連續多年來,該校高考成績由全州末尾邁入前列,縣域高中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10年來,在雲師大教育幫扶下,梁河縣師資隊伍建設得到明顯加強,生源流失現象得到扭轉,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改善,“家門口上好學”成為現實。
延伸“觸角” 構建育人多範式
發揮高校優勢,雲師大將“育人”延伸到了村寨間。
走進梁河縣芒東鎮筍子洼村委會“明德農村教育發展教研室”,一摞打印成冊的資料引人注意,裏面展示着筍子洼村及周邊村寨部分中小學生的作文繪畫作品等內容。
據了解,這些冊子是該教研室積極探索和研發“三力四提升”村寨教育幫扶模式的具體體現。

作品集(9月25日攝)。新華網發(李娜 攝)
雲師大黨委組織部幹部教育監督科科長、筍子洼村原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蘇斌介紹,筍子洼村外出打工人數較多、人員教育起點偏低,隨之帶來的是孩子家庭教育缺失,放假後學生學習“歸零”等問題。因此2021年駐村工作隊聯合村黨總支、鄉賢、返鄉大學生、社會愛心人士等,充分依託雲師大教育資源,在村裏建立了該教研室。
成立至今,教研室構建“黨建引領+駐村工作隊牽頭+家庭參與”教育幫扶機制,為村裏的中小學生、留守兒童等開展了7屆“假期公益輔導”,惠及1400餘人次。同時,在芒東鎮第二小學開展“明德杯”作文繪畫公益比賽,兩屆比賽參賽人數達760餘人次,並形成了兩部獲獎作品集。
“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提升村寨教育綜合素質,有力有序提升學生基礎教育、鄉風文明教育等工作。”蘇斌介紹,多年來,“假期公益輔導”工作已形成常態,同時當地28名獲得“西山助學圓夢行動”助學金的學生也加入公益隊伍,反哺家鄉教育。
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雲師大派出的駐村工作隊既注重農村教育的發展,也注重挖掘當地資源,實現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雲岫書院一角(9月25日攝)。新華網發(李娜 攝)
在平山鄉上河東村,雲岫書院、中草藥文化陳列館、村史鄉賢館、界端古井泉文化景觀等鄉村文化設施綜合體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建成,並依託上述文化設施成功開展了青少年美術公益輔導、讀書心得分享、中醫專家義診等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楊江波發布的微信朋友圈截圖。新華網發
2019年,初到上河東村的雲師大藝術學院副院長、上河東村原駐村第一書記楊江波,在界端小學看到一幅《我心目中的圖書室》的畫,讓他下定決心要建設一個屬於孩子們的圖書館。於是,上河東村鄉村美育館在界端小學成立。
“傳承美育理念,讓美育走在前面”是該美育館作為美育傳播媒介的重要意義。楊江波不定期進行美術師資培訓,並與昆明中小學校的師生共同舉辦書畫作品展,以美育浸潤學生。

上河東村鄉村美育館(9月25日攝)。新華網發(李娜 攝)
“在美育的熏陶下,學生們的行為習慣、精神面貌有了較大變化,視野變得更加開闊,科學素養得到不斷提高。幾年來,不僅僅是學生,村民們的整體素質也得到提升,鄉村的社會風氣也有較大改善,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界端小學老師趙曉東説。
盤活資源 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核心。
近期,走進灑塢村肉牛養殖場,一頭頭肉牛壯實健康,正等待市場好價出欄。
灑塢村地處山區,人均耕地少、傳統養殖規模小,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學杏坦言,多年來,他最大的困惑就在於村集體經濟如何有序發展,而原來的駐村第一書記謝飛和他聊得最多的也是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在結合市場需求及村子實際考慮後,雲師大協調資金200余萬元在灑塢村建設了養殖場並購買肉牛,通過“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帶領當地村民發展肉牛養殖産業,帶動20余戶村民養牛,産生3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

灑塢村肉牛養殖場(9月25日攝)。新華網發(李娜 攝)
産業發展了,運輸過程中的保鮮成了問題。雲師大便利用科研優勢投入40余萬元在灑塢村建設田間光伏冷庫,解決村民、周邊企業農産品保鮮的問題。
結合筍子洼村林多地少、産業分散等問題,駐村工作隊與筍子洼村黨總支先後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多次研討、實地調研,採取“村黨總支+公司+技術+農戶”的經營方式,按照“訂單式”種植的方式,建設示範基地,發展種植桔梗、紫丹參、香椿等作物。
在平山鄉,駐村工作隊通過多方分析考慮,篩選出當地支持、適合發展的鄉村主導産業畜牧業,爭取農業項目資金270萬元建設“釀酒+生豬養殖+沼氣利用+有機茶葉種植”的循環生態經濟示範園,並協助村民們解決資金、品種、病害、銷路等問題。
在産業幫扶過程中,雲師大駐村工作隊把發展的重心放在盤活當地資源上,探索適應市場的新型優勢産業、特色産業,讓農民在原有土地資源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發展質量更高、發展效益更好、發展結構更優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10年幫扶,碩果纍纍。
未來,雲師大還將持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不斷提升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做好鄉村振興答卷人,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