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匠人將放置在烏銅片表面的銀片融化,進行“走銀”。
爐火正紅,將匠人的身影投映在斑駁的墻面上。一塊質樸的烏銅在他掌心靜靜臥着,如同等待被喚醒的沉睡詩篇。這是金屬與生命的相遇——以銅為卷,以銀為筆,在體溫的浸潤下,淡紅的銅色漸漸沉澱為深邃的墨色,銀白的紋路如月華流淌,在烏黑的底色上舒展出靈動的韻律。
烏銅走銀,這門始於清雍正年間雲南石屏的技藝,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它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場跨越三百年的美學修行。冶煉、雕刻、書畫、微雕——諸藝融於一體,鑄就了“以銅為骨,以銀為魂”的藝術傳奇。
“走銀”是火與金屬的共舞。匠人依古法熔煉秘方,將銅料鍛造成胎,再以細若秋毫的鏨刀,在銅面勾勒出萬千氣象。當溫度升至臨界,銀塊融作流淌的月華,在匠人精準的引導下,這抹銀亮如溪流匯入山谷,完美填充每一道刻痕。待銀液凝固,經過細心打磨,銀絲與烏銅渾然一體,在燈光下泛起溫潤的珠光,仿佛給冰冷的金屬注入了溫熱的血脈。
“捂黑”則是時光賦予的蛻變。初成的銅器需要匠人日復一日的摩挲,讓掌心的溫度與汗液,與金屬産生奇妙的交融。在這緩慢的儀式中,銅色逐漸轉為烏黑晶亮,因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印記,每件作品都擁有不可複製的墨色深度。這正是烏銅走銀被譽為“有生命的金屬”的緣由——它將人的溫度、時間的痕跡,鐫刻在金屬的記憶裏。
這項技藝的傳承,書寫着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李加汝作為烏銅走銀的第五代傳承人,早年曾在昆明岳家店舖學藝,後因戰亂不得不中斷手藝。晚年無子的他,在金永才的悉心照料中看到了希望。時年29歲的金永才,自幼癡迷傳統金工技藝,18歲便開始學習金銀銅飾製作。他被李加汝收為弟子,系統繼承了這門瀕臨失傳的技藝。經年累月的刻苦鑽研,金永才終得真傳,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如今,在他的手中,烏黑的胎體上,山川有了魂魄,花鳥得了神韻,銀絲流轉處,是一個個被喚醒的天地。
夜深了,作坊裏的爐火卻未眠。躍動的火光中,年輕弟子在金永才的注視下,輕撫初成的銅器,感受着金屬在掌心微微發熱,看著它從淡紅漸變為墨色。“記住這溫度,”老師傅的聲音如遠山的迴響,“這不只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我們與時光的對話。”
當最後一道銀紋在墨色間定格,這件作品便擁有了獨屬於自己的生命。它不再是單純的金屬,而是承載着匠人體溫、執着守望與時光沉澱的詩篇——在靜謐中訴説着永恒。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匠人對銅器進行焊接。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金永才(右)與弟子交流。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金永才(後)指導弟子。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7日,金永才在位於昆明市的烏銅走銀傳習館製作烏銅走銀工藝品。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金永才(右)與弟子交流。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金永才(左)與弟子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門前交流。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匠人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煉製烏銅。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內,匠人在捶打銅片。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匠人對澆築了銀水的銅片進行粗打磨。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匠人在製作烏銅走銀首飾。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金永才在擦拭保養烏銅走銀作品。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金永才(右)與弟子交流。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拍攝的烏銅走銀作品。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匠人對銅器進行捂黑作業。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拍攝的展品。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觀眾在雲南省博物館拍攝烏銅走銀墨盒。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pagebreak

10月27日,金永才來到昆明市雲溪社區活動中心找戲友唱戲,隨身帶着一件烏銅走銀工藝品把玩。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匠人在銅板上鏨刻紋路凹槽。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金永才(右)指導弟子。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金永才(右)與弟子交流。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弟子在金永才指導下進行細打磨作業。
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pagebreak

10月27日,金永才與戲友在昆明市雲溪社區活動中心排練花燈戲。他常常登上花燈戲&與老友們共同演出,在婉轉的唱腔與水袖翩躚間捕捉靈感。他試圖將那流動的韻律、舒展的線條,融入堅硬的金屬之中。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0月25日,金永才坐在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門口小憩。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