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山市隆陽區芒寬彝族傣族鄉雙虹橋的路邊,一間樸素的咖啡館意外走紅。
清晨的怒江峽谷薄霧朦朧,雙虹橋畔的“路邊咖啡館”已飄出陣陣醇香。野性十足的老磨盤作桌,咖啡豆在研磨機中漸漸成粉,特製的虹吸壺準備就緒;噴槍火焰吞吐,大火炙烤瓶身,濕毛巾輕拭,一氣呵成,成為游客們爭相打卡的精彩環節。這便是近期登上網絡熱搜的芒寬“火燒咖啡”製作現場。

“火燒咖啡”製作現場吸引了眾多游客(10月15日攝)。
雙虹橋邊的“火燒咖啡”
咖啡館的老闆,是來自保山芒寬燙習村的李金合。樹蔭、江風、水聲、石墨&……聽起來與咖啡不相關的東西,以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共同構建起這個“野生”咖啡館。

李金合的咖啡種植園(資料圖)。
來這裡喝咖啡的人不少是為了一睹李金合“火燒咖啡”的風采。李金合在虹吸壺的下壺倒入熱水,與上壺連接好後,拿起“噴火槍”加熱下壺;待上壺吸盡下壺的熱水,關閉噴火槍,倒入咖啡粉攪拌均勻;咖啡沸騰之際,他用濕毛巾捂住下壺輕揉降溫;隨着溫度下降,咖啡液便緩緩回流至下壺。不僅整個過程極具觀賞性,衝煮出的咖啡更是醇香撲鼻。
“我們的咖啡從種植、採摘到烘焙,全部由我獨立完成。調味用的蜂蜜也是我自己養的蜜蜂釀的,甜潤中帶着咖啡花香,能最大程度激發咖啡的醇味。”隨着“火燒咖啡”在網絡走紅,這個公路邊的簡易咖啡館迎來了空前客流。“每天要接待300多名游客,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李金合説。
而在火出圈之前,從棚子到路邊咖啡館,這個小店李金合已經堅持經營了14年。
“火燒咖啡”主理人的多重角色
咖啡館裏飄香的咖啡豆,都來自李金合的百畝咖啡園。

李金合養殖的蜂箱(資料圖)。
咖啡園坐落在高黎貢山半山腰的芒寬杏臘寨,園中種植有鐵皮卡、波旁、科納、瑰夏、卡蒂姆等多個品種。這裡是保山小粒咖啡的産區之一,地處世界咖啡黃金帶。
除了種咖啡,李金合還是養蜂大戶。他看準了芒寬鄉夾在高黎貢山與怒山峽谷間的優勢,高海拔、低緯度、日照長,能在不同的花季采收到咖啡花蜜、荔枝蜜、攀枝花蜜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蜂蜜。
正因為咖啡豆和蜂蜜都來自自家,這間路邊咖啡館才有了獨特的生存之道。
從棚子到路邊咖啡館
2011年,不甘心只賣咖啡豆,李金合在雙虹橋邊支起了小攤,一把大傘遮風擋雨,賣自己種的咖啡——這就是“路邊咖啡館”的起點。後來,他在路邊搭起了賣小吃、簡餐的棚子——那個靠一把傘撐着的“路邊咖啡館”,也順勢換了新模樣。

“升級”後的路邊咖啡館(資料圖)。
2024年1月,李金合在潞江鎮第五屆咖啡文化旅游節“佐園杯”咖啡杯測賽上獲得了“咖農杯”冠軍;2024年4月,雙虹橋“路邊咖啡館”被保山市咖啡産業協會評為“最具人氣咖啡館”。而對於這些,李金合只是笑着説:“我就想種植好的咖啡品種,種出優質的咖啡,讓大家都能認識杏臘寨的咖啡,認識保山的小粒咖啡。”
李金合十四年的慢火細熬,用自種的豆、自採的蜜、實在的價和不滅的匠心,讓這杯“火燒咖啡”的醇香,飄出了山坳,慰藉了更多匆匆過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