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0/22 09:52:06
來源:新華社

從零到百億:臨滄堅果“鏈”成記

字體: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10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從零到百億:臨滄堅果“鏈”成記》的報道。

  1991年,400多株澳洲堅果種苗跨越重洋,在大山深處的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試種。經過30餘年産業深耕,澳洲堅果被冠以臨滄之名,真正完成了從“洋種子”到“土特産”的蝶變,已成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高端農産品代表之一,全産業鏈産值突破百億元。臨滄也躋身全球最大的澳洲堅果生産基地。

  這背後是産業創新與科技創新的一場“雙向奔赴”。産業創新好比是“螺絲”,科技創新如同“螺帽”,一旦擰緊,便能聯動整條産業鏈,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近年來,臨滄將技術創新鏈、産業聯盟鏈和品牌價值鏈連在一起,構建三位一體的堅果産業發展體系,推動産業從種植端提品質、加工端聚合力、市場端樹品牌的全鏈條升級。

部分臨滄堅果製成的産品。(組圖均由受訪者供圖)

  技術創新:從“種得多”到“種得好”

  白露過後,臨滄的萬畝堅果林在微風中泛起綠浪。鎮康縣南傘鎮田壩村的果農趙太和站在自家堅果園裏,望著一串串飽滿大粒的果實,笑得合不攏嘴。

  幾年前他卻差點棄種堅果。“當時堅果收成太差了,果子質量不好,産量也上不去,一年到頭賣不了幾個錢,我跟家裏人商量,想把它們砍掉。”趙太和回憶。

  趙太和家的難題,折射出臨滄堅果産業一度面臨的困境。自引進澳洲堅果以來,臨滄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種植地,種植面積已達260多萬畝。然而面積大、産量低,且全産業鏈發展滯後,特色資源轉化能力弱,臨滄堅果面臨大資源小産業的尷尬局面。

  轉折點出現在2022年底。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的一次臨滄之行,點燃了臨滄堅果産業的科技之火,揭開了堅果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篇章。

臨滄市鎮康縣萬畝堅果地。

  “堅果是能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産業,一定要下大力氣發展堅果産業!”2022年12月,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院士行活動在臨滄舉辦,鄧秀新院士在聽完臨滄高原特色農業産業情況介紹後,給堅果産業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

  院士團隊鼎力相助,全方位給予臨滄堅果産業發展的科技支持:鄧秀新院士領銜實施臨滄堅果産業提質增效行動,構建起“院士專家團隊+科技服務隊+鄉土人才”特色産業科技三級服務體系。“有了院士團隊的全方位支撐,我們要把科技‘種’進每一片堅果地。”臨滄市科技局局長高仲旭説。

  堅果産量低,癥結在哪?專家團隊扎根基地,開展技術攻關,最終找準了“病根”——樹冠密閉、授粉不足、營養失衡。治療方案也很快開出,並在全市範圍內選取了467個示範基地,科技服務隊伍“邊研究、邊試驗、邊示範、邊推廣”,總結出“落頭開心、果園放蜂、營養補充”3項關鍵核心技術。

  技術行不行,果農説了算。在農科人員手把手持續推廣下,關鍵技術和相關配套技術在果農中迅速傳開。

  “我們不僅教會農民科學種植,還推動智慧農業系統落地,實時監測土壤濕度、光照強度,實現精準管理。”華中農業大學彭舒昂教授介紹。2025年,所有試驗示範點平均畝産近400公斤,最高畝産達877.13公斤,較上年增産23.32%。

  趙太和家的堅果基地在這場提質增效行動中獲得新生。“以前憑老經驗種,蟲果多、挂果少,這兩年通過專家技術幫扶,産量大幅提升,果子變得又大又飽滿,下樹後還有合作社保底收購,堅果樹現在長成了我家搖錢樹!”他説。

  經過3年提質增效,臨滄堅果實現了100萬畝示範基地、100名科技服務隊員、100億元綜合産值“三個一百”目標。産量從2022年的21.84萬噸提升到了2025年的36.96萬噸,産值從54.36億元提升到了114億元,帶動全市74萬多種植戶人均年增收超過1000元。

  優勢仍不突出,鄧秀新院士再次對臨滄堅果産業把脈問診:“科技讓臨滄堅果實現從規模領先到效益領先的跨越,但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需要研究的東西還很多,特別要在種源端、加工端和品牌打造上着力,把量的優勢轉化為質的勝勢。”

  機制創新:産業聯盟凝聚發展合力

  過去,什麼時候有人收購,果農就什麼時候開始採摘。有時堅果還沒完全成熟就被匆忙下樹。與此同時,由於沒有專門力量來組織,農戶和企業各自直接對接市場,價格難統一、質量難保障,這從根本上制約了“臨滄堅果”公共品牌的塑造。

  誰來做這個事?産業聯盟呼之欲出。

  2024年,在臨滄市鄉村産業發展集團牽頭下,臨滄堅果産業聯盟順利組建。通過“聯盟+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聯盟將分散的農戶和企業組織起來,旨在破解小馬拉大車的難題。

  “為了保證臨滄堅果品質,經過專家研判,我們對堅果下樹的最佳時期提出嚴格要求。同時,為了堅定種植戶的信心,我們以指導價格給果農們托底。”臨滄堅果産業聯盟負責人黃臣介紹。聯盟制定統一標準,推出《臨滄堅果栽培技術規程》等5項地方標準,並嚴格規範采收時間、壞籽率等關鍵指標。

  “價格穩住了,我們才敢安心等到規定時間再採摘,有堅果聯盟給的底氣,大家都能做到不搶收。”鎮康縣南傘鎮田壩村的堅果種植戶李正從説。他家的50畝堅果園,去年因提前採摘導致果仁不飽滿,賣價上不去;今年在聯盟指導下,他堅持到白露時節采收,果仁飽滿度大幅提升,堅果每公斤售價均保持在8元左右。

  聯盟不僅統一標準,還在利益分配上創新機制。永德縣推行“終價結算”機制,企業按市場最終售價返利給簽約農戶,激發農戶管護積極性。2024年,永德縣大雪山鄉動旨村種植戶曹秀偉因管護到位、果品優良,獲得企業返利3.2萬元。“現在我把堅果當自家孩子養,每一顆果都是錢!”他打趣説。

  鎮康縣則探索“464”分配模式:龍頭企業收果後會把4%的收購款返給合作社,合作社再把60%分給社員,而企業返利中剩餘的40%則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同時,臨滄金融系統持續發力,創新推出“堅果貸”“保險+期貨”等産品,為2000余戶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近3年累計投放産業貸款超5億元。臨滄農商行推出的“堅果收益權質押貸款”,讓農戶憑挂果預期就能獲得信貸支持,最高可貸30萬元。

  黃臣説,聯盟還探索推動企業共建共享分級包裝線、冷鏈倉儲等設施,降低單個企業投入成本。2024年,聯盟成員企業共同投資建設標準化初加工中心12個,覆蓋主要産區,加工效率提升30%,損耗率下降15%。

  “堅果的産量起來了,品質提高了,下一步要把企業、合作社、果農等多方捆綁起來,建立企業增效、果農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抱團取暖,最終助推産業提質增效。”致力於臨滄堅果産業發展的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副院長李進學説。

  市場創新:雙向發力打響“臨滄堅果”品牌

  2025年6月,臨滄與休閒食品企業“三隻松鼠”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之後,一條年産5000噸的堅果生産線在永德縣緊鑼密鼓建設,標誌着臨滄堅果正式嵌入全國零食巨頭的供應鏈體系。當前,依託産量最大、品質最優的硬核競爭力,臨滄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堅果頭部企業前來對接洽談。

  為全面提升堅果産業市場競爭力,臨滄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舉。一方面,引入三隻松鼠、北京臻味坊等頭部企業建設堅果生産線,開發堅果油、堅果蛋白粉、休閒食品等高附加值産品,推動商品化轉化率提升至65%。另一方面,組織企業赴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參展推介,開拓高端市場,並與京東、淘寶等電商平台合作搭建線上銷售網絡。

  “我們公司以前的夏威夷果都從澳大利亞等地採購,從去年開始我們已完全採用臨滄堅果,大幅縮短了運輸周期,有效提升了産品品質,獲得盒馬、山姆等渠道認可。”杭派食品(安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採用嚴格的標準委託臨滄市公立工貿公司代加工,嚴控品質,堅果産品受到消費者青睞。

  目前,“臨滄堅果”已獲地理標誌産品保護、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雙重認定。2024年,“臨滄堅果”區域公共品牌價值評估突破30億元,産品出口至東南亞、歐洲市場。

  鎮康縣眾裕農業開發公司推出的“仁仁有份”系列産品,通過直播帶貨單日銷量突破百萬袋,成為網紅零食,品牌化運營成效顯著。“我們已研發了系列精深加工産品,産品銷往國內各大城市,部分還出口海外。今年我們計劃收購1.5萬噸堅果。”鎮康縣眾裕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馬建瑞説。

  為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臨滄啟動“堅果進京”“堅果入滬”計劃,在北京、上海設立品牌體驗店,積極開展品鑒活動。“以前我們是‘種得好但賣不好’,現在是‘種得好更要賣得好’。”高仲旭説。

  從30多年前的舶來品,到如今漫山遍野的致富“家鄉果”,臨滄堅果正以技術創新賦能種植、以機制創新聯結農戶、以市場創新激活動能,為全球特色農産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