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08/22 20:05:08
來源:新華網

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獲獎代表這樣説!

字體:

  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月22日在昆明舉行,180個項目(人)獲2024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

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8月22日攝)。新華網 趙普凡 攝

  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張喜光,長期從事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2002年進入雲南大學後,開始深入研究雲南澄江、小石壩生物群。基於大量地質原始數據,以及處理成噸岩石所獲數以萬計的微體化石和小石壩化石,躋身該學科研究的世界前沿。“持之以恒認定這個方向,實踐證明就能出成果。”張喜光説。

  以“磨礦系統可視化能量配置及其耐磨材料適配技術”項目獲雲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代表李祖來介紹,該項目解決了磨礦系統碰撞能量效率低,耐磨襯板變形開裂、耐磨鋼球破碎率高導致無法滿足配置要求的難題,實現了磨礦配置和耐磨材料間的協同優化,打破了國外磨礦系統優化技術的國際封鎖,碰撞能量利用效率和磨礦效率顯著提升,較國外最先進技術分別提高20%和3%以上。李祖來認為,産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是驅動經濟發展的“一體兩翼”,需要緊密融合,相互支撐。

  以“重要藥食兼用資源精準製造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代表田洋介紹,功能因子發掘與製造是藥食兼用資源産業發展的核心環節。“立足雲南資源稟賦,我們需要做到資源數據化,數據功能化,功能食品化,食品製造化。”田洋&&,下一步,將通過産學研深度融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帶動全産業鏈的轉型和升級,促進高原特色産業發展。

  “雲南溫光敏兩係雜交小麥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項目獲雲南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項目以影響溫光敏兩係雜交小麥産業化應用中的關鍵科技和育種問題為研究內容,使不育係選育周期從10年縮短到3年,選育效率提升5倍以上,平均制種産量從100-150公斤/畝提高到260-300公斤/畝,且育成的不育係在後期使用中無需再次進行育性提純。“雜交小麥突出的高産耐旱特性,契合了雲南省冬春乾旱頻發的小麥生産氣候條件。”獲獎代表李宏生&&,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堅持把成果寫在雲嶺大地上,是科技應用到實踐中最有效的捷徑。

  “複雜國土空間智能治理關鍵技術”項目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代表魏曉燕介紹,該項目提出了複雜國土空間星空地協同立體監測技術與時空大數據場景態勢感知技術,建立了顧及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資産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模型,研發了用途統籌的複雜國土空間格局智能優化技術,開發了國土空間治理高性能計算和主動推送服務技術,首次建成全域全要素覆蓋的多尺度雲南省國土空間調查監測數據庫。

  據介紹,本次獲獎項目錨定雲南省“3815”戰略發展目標和高質量發展需求,強化科技成果與重點産業緊密結合,強化青年科技人才“生力軍”導向,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導向,強化原始創新、協同創新,是雲南省科技創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趙普凡)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