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21日,石龍壩電站工程正式鳴炮開工,開啟了中國水電發展的宏圖序章。115年後,這座見證了雲南從點亮第一盞電燈發展成“綠色能源強省”的水電站仍在發電。如今,石龍壩水電站已成為國家工業遺産,成為吸引着一代代人瞻仰工匠精神、報國情懷和紅色記憶的一座豐碑。
中國水電的搖籃
1912年,石龍壩水電站讓昆明的夜空第一次被現代文明照亮。
華電雲南發電有限公司石龍壩發電廠(以下簡稱“石龍壩發電廠”)品牌宣傳中心主任樊永生介紹,石龍壩水電站建設之時,在沒有路的情況下,設備採購就已經實行了國際招投標,把來自遙遠歐洲的先進設備運送到這個相對偏僻、落後的地方。

石龍壩水電站建成時的第一台水輪發電機組歷經百年滄桑至今仍能運轉發電(資料圖)。新華網發(劉雲 攝)
在石龍壩,來自全國各地的石龍壩水電站建設者們,通過就近開採塊石,修建了水渠、機房。他們用原始的滾木、鏨子和石碾建成的攔河壩,經受了百餘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堅固。樊永生説:“當時沒有大型機械,材料全靠人工打磨,這是國人工匠精神的真切體現。”
“電力一項,為用甚廣。”據“石龍壩水電站檔案”記錄,石龍壩水電站不僅讓昆明的機關單位、工廠、學校、居民用上了方便、明亮的電燈,更是推動了造幣、自來水廠、灌溉、五金加工等産業的發展,推動雲南出現第一批産業工人。

石龍壩水電站三車間(資料圖)。新華網發(劉雲 攝)
從此,石龍壩水電站成為中國水電技術工人的搖籃,為中國的水電事業輸送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為雲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實業報國的先驅
隨着電力需求的不斷增大,石龍壩水電站經過了1923年、1930年、1936年三次擴建。
據記載,當時的各大高校、科技人員紛紛到石龍壩電站參觀學習,觀摩電站的設計布局、機器設備、工藝流程、企業管理等領先技術和管理流程。“石龍壩水電站10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生動詮釋了‘實業報國’精神。”樊永生説道。

游客參觀石龍壩水電博物館(資料圖)。新華網發(劉雲 攝)
新中國成立後,石龍壩水電站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通過改建和擴建,為推動昆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石龍壩水電站裏的機器,已成為中國工業史的重要見證。
2006年,石龍壩水電站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8年,石龍壩水電站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列為國家工業遺産。
紅色精神的家園
1908年,法國人以滇越鐵路通車需要用電為由,欲在螳螂川修建水電站。此舉激起雲南各界愛國人士的憤慨和反對,石龍壩水電站就是在此背景下由國人自行興建。
這樣的愛國情懷在石龍壩一直延續了下來。1927年4月,中共雲南特委石龍壩電站黨支部正式成立。
抗日戰爭期間,作為彼時雲南唯一的電源點,石龍壩水電站曾4次遭日軍轟炸。電站工人冒着危險堅守崗位,確保了軍工企業、巫家壩機場、西南聯大、昆明廣播電台等的電力保障,為抗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學生參觀科普教育展廳(5月28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石龍壩水電站百年來的創業和探索之路,為廣大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和水力發電科普教育的平台。”樊永生説,近年來,雖然石龍壩水電站的發電量和經濟價值已經下降,但其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卻不可替代。
石龍壩發電廠黨總支書記、總經理李鵬程説,近年來,石龍壩發電廠採取多項舉措,讓年輕一代更好地理解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走進如今的石龍壩發電廠,石龍壩水電博物館典藏着珍貴的歷史印記;穿越百年的發電車間讓一代代人得以回望崢嶸歲月;專業講解隊伍不斷擴大,讓工業遺産為更多人所知……現在,每年有超過3萬人來到石龍壩水電站參觀,各類研學、紅色旅游項目逐步開展,傳遞着中國水電百年不滅的薪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