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內部展映交流會現場(攝於7月4日)。新華網發(WildCamera野生照相機供圖)
7月4日下午,當雲南本土電影《翠湖》在昆明內部展映交流會上放映結束後,現場響起陣陣熱烈掌聲,久久回蕩在空曠的影廳裏。
隨着金黃的銀杏葉影斜斜劃過巷弄、帶着炭火烙印的餌塊被包裹上熟悉的甜鹹醬、身着校服的學生抬着炸洋芋的紙盒穿過街巷、海鷗停留在翠湖湖面……這些出現在電影大熒幕上的鏡頭,伴着本土演員的昆明方言,具象化展現了昆明的城市文化與煙火氣,點燃起深埋在昆明人心中的那縷鄉愁。
6月21日晚,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各獎項逐一揭曉,由青年導演卞灼(本名:王籽璇)執導的電影《翠湖》,獲得亞洲新人單元最佳影片。這部以反映昆明一家人情感生活的院線電影,讓“昆明”這座城市通過藝術的形式,被世界看見。

在頒獎現場上,歡呼雀躍的卞灼(左一)(6月21日攝)。新華網發(圖片源於卞灼朋友圈)
“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相比於領獎時的緊張,回到家鄉昆明的卞灼心情“更為忐忑”,他很在乎本地影迷看完電影后的反響。
交流會上,卞灼與《翠湖》劇組主創人員們分享了電影背後的創作歷程。卞灼的外公是上海人,一生定居昆明,2023年,他偶然翻到已故外公留下的日記本,裏面記錄着外公對亡妻的思念和對家人的牽掛。這段發現之旅,讓卞灼萌生了將家族故事搬上銀幕的想法,也由此開啟了《翠湖》的創作思路。
電影在三個家庭、三代人之間展開,家庭之間、人物之間既有現實的矛盾衝突,又有深切的血緣牽掛,充滿濃濃的親情、鄉情,是近年來少有的反映昆明當代市民生活的電影。故事裏,卞灼以“家族旁觀者”的視角,記錄下老人從喪妻後的孤獨與迷茫,到重新擔起家庭責任的轉變。
但這部“無資金、無明星、無資源”的“三無電影”啟動並不易,身兼編劇、導演、攝影、剪輯等多項職務的卞灼,面臨最難的問題是資金的匱乏。“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純製作經費只用了200多萬元。”卞灼笑言,作為新人導演,自己最終是在父母的資金支持和多方幫助下,才得以完成首部創作。
獲獎當日,卞灼在朋友圈裏寫道:“謝謝大家,持續相信自己,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老天爺總會給你答案的啊!”也正是這份堅持,讓卞灼真正拿出了一個代表他心裏感受的電影。
“希望下一代人能留住方言的根”
《翠湖》的演員大部分來自雲南省話劇院,其中,主演李振平、李紅梅為雲南省話劇院資深演員,擁有多年話劇舞&表演經驗,&詞功底紮實,用方言演繹影片時,許多昆明人常説的經典詞彙不斷蹦出,多次引發現場觀眾一陣陣會心的笑聲。

傍晚的翠湖(7月4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 攝
翠湖是昆明的一張文化旅游名片,它不僅是導演的精神歸宿,也是家族情感的紐帶,承載着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感。
這部全雲南班底打造的影片,採用了昆明方言與普通話交織的對白方式。卞灼解釋,外公這一輩人有許多是從省外來到昆明,更習慣於講普通話或者家鄉方言,父母和子女輩從小生活於此,主要説昆明本地方言。但許多年輕的下一代,由於多種原因,已不會説方言,“這其實是方言的流失。”卞灼希望通過電影能讓更多人留住方言,留住文化根脈。
交流會現場,一位來自省外的女生哽咽分享,自己丈夫是昆明人,看電影期間,她哭了很多次,因為終於理解丈夫的一些行為表達。如今,她喜歡上昆明這座城市,並不斷學習着許多昆明方言。

《翠湖》劇組亮相(攝於7月4日)。新華網發(陳姝罕 攝)
“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
有網友這樣評論:“一位青年導演,跟隨了自己的感性,也相信自己的感性。它是一部由外公日記引發的家族電影。卞灼看到的,不止是文字,也不只有感性的淚,而是照拂過家族的,溫柔又和煦的光。”
在昆明生活四十多年的白族演員王娟,第一次以觀眾的身份看電影,觀影期間她忍不住流淚,不僅是被影片內容所感動,更感動於“這一群執着的追夢人”。
交流會上,王娟第一次表達了對卞灼的歉意,由於工作原因,她兩次拒絕卞灼邀請。第三次,當腿部受傷卻仍拄着拐杖的卞灼來到她辦公室時,她感受到了一位雲南藝術從業者的責任與擔當。“我們很困難。”王娟説,“作為雲南本土演員,我們愛着這片土地,也想去表達好家鄉,所以再困難我們也要去表達。”
電影總製片人張潔希望,雲南的青年導演能夠得到各界關注,他始終堅信,“只有本土導演的崛起,本土的電影才有希望。”
張潔透露,《翠湖》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總共放映了4場,場場爆滿。“我們和上海市有着很深的淵源,71年前,上海電影製片廠在雲南拍攝了第一部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71年後,卞灼這位年輕導演帶着我們到了上海,用《翠湖》這部電影向上海致敬。”
“作為昆明人,當看到翠湖和滇池時,會莫名感到一種憂傷和溫暖。”演員王硯輝現場觀影后,向《翠湖》劇組表達了感謝,電影讓他看到了“屬於雲南的審美”。他認為,電影表達方式唯美、委婉,導演用比較成熟的手法,拍出了超越年齡的克制美學。他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
“雲南的電影不再平庸”
卞灼希望,在紅嘴鷗來到昆明時,《翠湖》能登上大熒幕。
實際上,《翠湖》的獲獎並非偶然。在交流會上,一位觀影者給了《翠湖》高度評價:“雲南的電影不再平庸。”這是近年來雲南影視産業不斷發展的生動縮影。
從《五朵金花》的浪漫愛情、《去有風的地方》的治愈溫情、《一點就到家》的濃濃鄉情、《屋頂足球》裏的古樸生活氣息……雲南不斷推出優秀文藝作品,用心用力用情講好中國故事雲南篇章,一部部取材於雲南的影視作品誕生,不僅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更吸引無數游客前來雲南探尋其中美好。

在昆明內部展映交流會現場,卞灼分享創作的故事(攝於7月4日)。新華網發(WildCamera野生照相機供圖)
如今,一代代本土青年文藝從業者正在努力為雲南電影事業續寫新的篇章。而電影與影迷“雙向奔赴”的故事還在繼續,他們在網絡平台上分享着對於雲南電影的期待和觀感。
正如一位觀看《翠湖》電影的網友評論:“光影、鏡像的運用獨到精煉,劇情平靜、樸實,像一杯白開水,或許不夠驚艷,卻解渴日常。像製片老師在首映現場説的‘最後融資全靠家人的支持’,與這部電影的親情形成完美閉環,觀眾反饋將會給到最好的答案,恭喜翠湖,未來可期。”(新華網 范芳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