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06/15 09:05:00
來源:新華網

【大象密碼第三十五期】健康素食日|“吃貨”的自我修養

字體:

  啥?吃素也能成“吃貨”?吃素也能吃出各種花樣?吃素也長到幾千公斤?對於亞洲最大的陸生動物亞洲象而言,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亞洲像是妥妥的“素食主義者”,也是名副其實的“大胃王”,它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為了吃而忙碌着。雖然當前記錄到大象可食用的植物已超過400種,但它們還是致力於吃到每一種食物的“精髓”。這既是它們作為“吃貨”的自我修養,也是它們在叢林中的生存智慧。

亞洲象正在採食雨林中的藤蔓(3月10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吃貨”的絕招:精準定位美食

  亞洲象作為沒有膽囊的動物,是純純的“素食者”。與同為“素食者”的牛不同,大象不反芻,但是它們的消化率較高。為了滿足龐大的身軀,它們成為了動物界中的“大胃王”。通俗地説,就是吃得多、拉得多。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正高級工程師沈慶仲介紹,如果在保護區中活動,在雨季食物豐沛的季節,大象一天一般採食10到12個小時;到了旱季,它們一天可能17—18個小時,甚至超過20個小時都在尋找食物。但如果有一片玉米地,它們可能1—2個小時就吃飽了。

亞洲象群在野外採食(3月4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大象也是有思維的,所以它們也更喜歡高能量、精細化的食物,包括玉米、甘蔗等等。”沈慶仲説,大象的嗅覺非常靈敏,還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它們可以通過嗅覺精準找到哪有美食,也可以通過強大的記憶力多次“到訪”。

  “吃貨”的食譜:素食也能吃出花樣

  當前,大象可食用的植物超過了400種,但它們喜食的僅有四五十種,為了滿足雨季與旱季不同的需求,亞洲象也開發出了一套專屬食譜,將素食吃出了不同花樣。

正在野外採食竹子的亞洲象(3月11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對待不同的食物,大象有不一樣的吃法,比如有的植物吃葉片,有的吃根部,有的吃樹皮,有的整棵樹都吃。沈慶仲介紹,大象採食的植物包括多種植物的葉子、草、嫩枝、嫩芽、竹子、水果、樹皮、樹枝、根和塊莖等,當然具體如何食用這些植物,與不同季節的植物成長情況息息相關。

  例如白花羊蹄甲,其花、樹皮、嫩枝都可以成為大象的食物;構樹的樹皮、嫩枝、果實和樹根都是大象喜愛的;大果榕、對葉榕的樹皮、嫩枝、果實也是大象的摯愛;番木瓜的整株植物都可以吃,但大象尤其喜愛它的果實……

亞洲象用鼻子撕扯食用樹皮(2023年7月15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到了旱季時,森林中的植被減少,大象的食物驟減,水源也不再豐沛。為了滿足身體所需,它們在尋找食物的同時還要考慮補水,因此會選擇一些水分豐富的植物根部食用,例如柊葉,它的根在旱季時可是非常受大象青睞的!

  “吃貨”帶來的啟示:要吃得健康

  雖然大象可以吃的植物很多,但它們吃得最多的就是禾本科的植物。據了解,禾本科植物的特性就是有陽光就能“野蠻生長”,也能很好地滿足大象。“隨着我們對保護區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森林覆蓋率越來越高。”沈慶仲説,這是保護成果的體現,但森林茂密了,意味着亞洲象的食物也減少了,所以它們也走出森林,靠近村莊。

航拍配備了硝塘和多種大象喜食植物的食物源基地(2024年11月17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為了緩解人象衝突,亞洲象監測預警、食物源基地建設等一系列保護舉措應運而生。“最開始我們做大象食物源基地也是種一些大象喜歡的精細化作物,比如玉米。”沈慶仲介紹,食物源基地的作物和老百姓種植的作物同時成熟,食物源基地吸引了大象,老百姓就可以抓緊時間搶收,這一舉措有效減少了農地損失。

  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始思考大象的食性與健康等問題,並將食物源基地種植的作物進行了調整,改為種植大象喜食的原生植物,例如象草、粽葉蘆、構樹、對葉榕等。“我們還是希望通過食物源基地的建設將大象吸引回保護區內,減少它們進入村莊的時間,從而減少人象衝突。”沈慶仲説。

亞洲象在雨林裏採食植物(3月9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近年來,雲南保護亞洲象的力度不斷加大,亞洲象種群數量不斷攀升,它們的活動範圍也在不斷擴大。沈慶仲介紹,當前,雲南省正着力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食物源基地的建設也是在為探索亞洲象國家公園未來的規劃、管理模式奠定基礎,也就是説在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的過程中,要思考如何更科學地解決大象的食源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人象和諧共生,這也是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的重要意義之一。(完)

  總策劃:韓海闊

  策劃:李霞

  統籌:羅春明

  執行:柴靜 徐華陵

  指導單位

  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支持單位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糾錯】 【責任編輯:范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