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致的民房、乾淨整潔的道路、縱橫阡陌的田野、抽穗揚花的稻穀,再添些許民族風情,這是你想要的鄉村旅居生活嗎?

航拍視角下,可見民居院落、田園阡陌與甸溪河景觀相互映襯(3月14日攝)。新華網發(孔德雲 攝)
當走進雲南的鄉村居住下來,在回歸自然、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之後,一些旅居客發現,在“旅居雲南”發展圖景中,舒適、自由、詩意的鄉村正增強游客與雲南的情感&&,透過鄉村文旅融合的生動探索,可以窺見雲南更廣闊的生活空間。
從“單一觀光”到“複合體驗”
來自北京的郭默然一直想有個屬於自己的院子,一家人過着田園生活。直到他遇到了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太平街道祿豐社區的甸溪河,一溪一村、流水潺潺、綠樹成蔭,民居院落、田園阡陌與甸溪河景觀相互映襯,讓他有了想要留下來的想法。實地體驗後,郭默然自掏腰包建設了一家名為“溪谷小築”的民宿,自主參與社區共建。

祿豐社區特色民宿一隅(3月14日攝)。新華網發(朱海楠 攝)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和人文底蘊,讓許多像郭默然一樣的人第一眼就愛上雲南,進而開啟“沉浸式”的生活體驗。
在祿豐社區,老房子變成了特色民宿,民宿緊鄰成片田園,旅居客在農家小院中品茶放空、在田園中打理菜園,小河旁就有騎行綠道,風景區就在家門口,配套設施日漸完善,一批批來自遼寧、河北、重慶、四川等地的“銀發旅居客”相約而來、絡繹不絕。
“下一步,社區計劃聯合街道、衞生院,為旅居客們探索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確保他們能享受到急需的醫療服務;在物流方面,我們也和一些物流公司對接&&,開通一些代收點。”祿豐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李永德&&,村莊用優質的服務理念守護好旅居客們的“慢生活”,展現“文旅融合”的魅力。
從“旅游”到“旅居”,從“游客”到“新村民”,從“單一觀光”到“複合體驗”,游客的體驗日益豐富,旅游也與其他産業融合日益加深,進而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弄崗村,生態、生産與生活深度耦合,萬畝梯田、民族文化、生態農業等資源確定了這裡“資源整合+場景創新”文旅融合的底層邏輯。

弄崗村萬畝梯田景觀(資料圖)。新華網發(楊榮輝 攝)
弄崗村以稻田公園為核心,串聯糧食博物館、稻田棧道、民族文化廣場,游客可認領“一塊稻田”,並與農戶簽訂“稻田託管協議”,春種秋收間收穫“雲養稻”的樂趣;亦可加入傣族嘎秧舞隊,成為傳統舞蹈的“傳承者”。閒置農房改造的“清木花園民宿”讓“枕着蛙鳴入眠,聽着鳥鳴醒來”成為日常。

游客行走在弄崗村茶山步道上(資料圖)。新華網發(龍江鄉政府 供圖)
“旅居客對田園生活的需求,倒逼村莊加強人居環境改善,實現‘綠水青山’變現。城市游客成為文化傳播者,反向激活村民文化自信。”弄崗村黨總支書記唐明修説,2024年弄崗村旅居客人均停留20天,直接帶動民宿、餐飲收入增長。
文旅融合是鄉村旅居的“催化劑”,也是保護鄉村文化生態、壯大鄉村産業經濟、滿足居民更高層次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

遠眺永善縣檜溪鎮(資料圖)。新華網發(永善縣委宣傳部 供圖)
在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檜溪鎮黨委書記付天平看來,文旅複合型體驗産品的核心競爭力始於對在地文化的系統性挖掘與創造性轉化。

檜溪金江畫廊與金沙江相映成趣(資料圖)。新華網發(永善縣委宣傳部 供圖)
檜溪鎮在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平衡“保留傳統”與“引入現代業態”,如今累計投入資金7708萬元,建成剎水壩農旅綜合産業園、檜溪金江畫廊、房車露營基地等現代化的旅游設施,結合農業採摘體驗、休閒娛樂、健康養生等元素,推出多樣化的旅居套餐,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從“融合探索”到“多維培育”
旅居産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金融等方面的綜合支持。
雲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等七部聯合印發的《加快推進旅居雲南建設三年行動》中明確提出,到2027年,雲南將培育3000個以上鄉村旅居重點村;引培一批旅居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旅居雲南樣板。
長期旅居麗江市古城區束河街道陽光100雪山藝術村的藝術家古原認為,麗江的文化磁場吸引了他,他想激活麗江本土文化的當代生命力,因此,他來到這裡,專注投入到藝術創作中。

“和和美美”古原花彩(麗江)美術館開館(5月30日攝)。新華網發(麗江市委宣傳部 供圖)
“麗江給了我‘藝術與生活共生’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麗江讓我探尋到藝術的靈感,滋養我持續推出系列作品,並構建了整體藝術概念與藝術體系。”古原提到,政府部門致力提供舒適、自由、可交流藝術創作環境和平台,給予資金扶持以及宣傳推廣等多方面的支持,使他的旅居生活始終充滿活力。

陽光100雪山藝術村篝火晚會吸引游客參與(資料圖)。新華網發(麗江市委宣傳部 供圖)
為了滿足藝術家從生活到工作、交流等多方面的需求,吸引大批藝術家入駐,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中和村則利用政策鼓勵,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推動民宿、藝術工作室等項目落地。

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在中和村中陳列展示(資料圖)。新華網發(大理鎮政府 供圖)
政府主動將村民議事中心改造為“中和書院”,開放56個閒置院落建設藝術家工坊,形成藝術家小院、客棧、餐廳等多業態共存的藝術家駐留保障體系,從食、住、行到工作、采風、研討交流,不同需求都可以被滿足。中和村已吸引“新大理人”1000多人,其中知名藝術家100餘人,涵蓋繪畫、設計、影視、音樂等多個藝術領域。

藝術家民宿(資料圖)。新華網發(大理市文聯 供圖)
政府主動求變,帶動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等廣泛參與,推動文旅融合深入發展,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增強了市場對文旅融合項目的信心和認可度。
為了培育壯大旅游業經營主體,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動罕鎮邀請雲南農信社創新融資方案,助力曼巒站、曼空岱、曼空邁三個自然村相擁而成的“三曼村”形成鄉村旅游綜合體。
從項目建設到運營,雲南農信社先後完成對“三曼村”總授信101筆,發放貸款金額1341萬元,同時運用再貸款資金支持85戶(次)村民民宿改造,打造了15家精品民宿。現在8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自2024年各項目陸續試營業以來,村旅居業態的總營業額已突破110萬元。

安寧市溫泉賓館內的溫泉水池(資料圖)。新華網發(安寧市人民政府溫泉街道辦事處 供圖)
從豐富消費場景到培育市場主體,如何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文旅融合新格局?安寧市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充分發揮旅居典型項目示範引領作用,將“溫泉”這一核心IP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今年一開年,安寧就引入雲南省康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鳳舞九天”、安寧市金方溫泉假日有限責任公司“漂浮的森林”等多個精品度假酒店項目,以高品質住宿和個性化服務滿足游客多元旅居需求。

安寧龍山風景獨特,適合徒步旅行(資料圖)。新華網發(安寧市人民政府溫泉街道辦事處 供圖)
千尋墨問(龍氏別墅)、溫泉小村76號等項目不斷更新着民宿庭院、耕讀營地等新場景,“安寧・溫泉・PARK”、鳳山塔泉等開放式溫泉游樂項目的規劃,更是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的鄉村旅居溫泉消費新場景。
如今,雲南鄉村從“流量”到“留量”的可持續轉型吸引着廣大嚮往雲南的旅居客,鄉村“文旅+”業態融合發展帶來新的可能,也為“旅居雲南”品牌打造提供新的契機,讓更多人有機會感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