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14 14:11:22
來源:新華網

雲南省生態環境系統系列訪談丨昭通市生態環境局:紮實做好“産、城、人”文章 做到“五個持續”

字體:

  問:昭通市生態地位特殊,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近年來,昭通市是如何守好生態安全底線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昭通地處長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共有長江干支流河流393條,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昭通市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市之要事”,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以實際行動堅決守好生態安全底線。一是織密“一張網”。市委、市政府把“生態優先”作為“六大戰略”之一高位推進,2023年以來把生態安全作為“三條底線”之一守牢守實。書記、市長率先垂範,系統謀劃、研究、部署、督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全市上下各盡其責、狠抓落實,基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落實、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二是打好“長遠牌”。編制了《昭通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昭通市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規劃》等專項規劃,印發了《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了《昭通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昭通市鄉村清潔條例》等地方法規,明確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思路、重點、路徑和保障。三是唱好“重頭戲”。“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資金358億元。聚焦“兩污短板”抓治理。新建和改擴建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06座;新建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50座。全市鄉鎮鎮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設施覆蓋率分別由2020年29.77%、58.78%提高到2023年80%、96.15%。聚焦“重點區域”抓修復。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1491平方千米;綠化美化840萬平方米;修復礦山3700余畝。聚焦“生態質量”抓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733.21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1.25%。建成各級自然保護區(地)248.4萬畝,濕地面積穩定在43.71萬畝以上。四是煉就“金剛鑽”。以“作風革命”“效能革命”為抓手,依託執法大練兵、交叉執法、“綠盾昭通”等載體,強化實戰練兵,鍛造“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守清廉”烏蒙生態環保鐵軍。

  通過不懈努力,昭通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這裡給大家分享幾組關鍵詞。第一組關鍵詞:碧水長流,清波蕩漾。全市50個地表水斷面(國控14個、省控22個、市控14個)水質達標率2023年實現歷史性突破,達到100%。昭通水環境質量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別列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29位、17位、11位,是雲南省唯一連續三年進入全國前30位的州市並實現了排名“三連升”。2023年昭通國控省控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全省16個州市第1名。第二組關鍵詞:藍天白雲、清新宜人。昭陽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2018年以來均保持98%以上,2022年達到100%,列全省第一名,2023年列全省第3名;11縣市區均未發生重污染天氣。第三組關鍵詞:示範創建、成果豐碩。昭通市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市的方案去年底獲生態環境部審查通過,創建工作有序推進,累計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個(鹽津縣、綏江縣,佔全省10%)、省級5個(居全省前列)。第四組關鍵詞:生態優良、絢麗多姿。市內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2022年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結果為:巧家縣一般變好,鹽津、大關、永善、綏江四縣保持穩定。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地)23個。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頸鶴棲息數量由建區之初200余只增加到2023年2342隻,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黑頸鶴之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90%。第五組關鍵詞:綠色低碳、步伐鏗鏘。2023年,農業特色産業又有新突破,蘋果種植面積達100萬畝、竹子680萬畝、馬鈴薯237萬畝,天麻9.79萬畝,花椒155萬畝,綜合産值均達100億元。依託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3大水電站,統籌推進風光水儲一體化發展,全市電力裝機達2454.68萬千瓦,佔全省總裝機約21%、全省第一,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90%。第六組關鍵詞:環保鐵軍、再創佳績。昭通市生態環境局獲2023年度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獲雲南省重點行業執法大比武團體和個人“雙第一”,被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命名為“雲南省第一批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機構規範化建設單位”。

  問:近年來,雲貴川整體協同推進赤水河的保護治理,雲南昭通在推動治理赤水河流域的各項工作中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在與其他地區合作方面有哪些經驗和做法?這些合作對昭通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何推動作用?

  昭通市是赤水河的源頭,境內幹流全長97公里,流經鎮雄、威信兩縣17個鄉鎮152個村社區104萬人。近年來,昭通市主動扛起源頭責任,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務實推進各項保護治理措施落地,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水更清。持續推進“兩污”治理,實現了流域城鄉“兩污”處理設施、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規上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9.8%。出省考核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二是山更綠。關閉煤礦23個、砂石料廠116個,整治歷史遺留硫磺礦渣728萬噸,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河道生態防護林帶1470公里。三是魚更多。嚴格落實“禁漁”制度,實施增殖放流,拆除17座小水電站並實施生態修復,改善魚類棲息環境,魚的種類從2020年初的36種恢復到42種。四是民更富。建成以竹基地為主的經濟林142萬畝,竹筍初加工廠3個。2020年以來,流域內生産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五是景更美。建成綠美鄉鎮3個、精品示範村7個、美麗村莊110個。通過努力,2023年10月,赤水河(昭通段)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全國38個,雲南僅此1個)。初步實現了把赤水河打造成為長江上游最美生態河流的目標。

  主要做法有4個方面:一是機制共建。昭通市多次與貴州畢節、遵義和四川瀘州商榷,建立全國首個跨多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補償資金落地見效。配合推進全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雲貴川三省以“決定+條例”形式共護赤水河。推動建立三省四市政協“赤水河保護宣傳周”,將每年5月最後一週確定為宣傳周。二是信息共享。上下游及時互相通報水文水質、污染治理、生物種類、風險隱患排查、應急處置等情況,適時開展聯合監測、協同處置,會商研判,提出針對性措施解決相關問題。三是定期溝通。三省定期召開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協作推進會,先後通過了《仁懷宣言》《畢節共識》《瀘州共識》《昭通共識》《遵義共識》《畢節行動》。四是協同執法。與畢節、遵義、瀘州三市簽訂《川滇黔三省交界區域環境聯合執法協議》,組織執法力量以“互查+混編分組查”等方式全覆蓋無死角開展執法檢查,已累計開展10輪聯合執法行動。順利承辦2023年雲南省赤水河流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四川和貴州的同仁觀摩了這次演練。

  “赤水河實踐”對全市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我們從赤水河保護治理的生動實踐中不難看出,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三點至關重要:第一,領導重視是關鍵。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安排、定期調度全市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工作,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定期聽取工作匯報,及時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第二,資源整合是保障。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整合各級各部門力量,形成行業主管部門各負其責、縣鄉主抓落實的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組織體系,構建全市“一盤棋”工作格局。要建立“市縣整合、多元投入”的保障機制,來破解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資金籌措難題。第三,綜合施策是根本。堅持上下游、左右岸同頻共振,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實施十年禁漁、城鄉生活“兩污”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産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更大成效。

  問:昭通市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仍面臨哪些挑戰和困難?您認為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和困難?

  昭通境內山高坡陡,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區之一,山區面積佔國土面積的96.4%。市域內多數地方地質疏鬆、基礎薄弱,加之財政困難,生態環境保護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一是環境質量不夠穩定。昭陽中心城市和水富市細顆粒物全省排名靠後,省控石牛口斷面水質未達優良水體。二是農村“兩污”短板突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低於全省4個百分點,農村垃圾收運體系不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任重道遠。三是生態修復任務艱巨。地質災害隱患點多,綜合治理難度大;礦山生態修復投入不足、進展緩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任務還十分艱巨。

  昭通市將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持“保護為先、治污為重、擴綠為基、轉型為要、發展為本”20字總體思路,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各項任務落地見效,為紮實做好“産、城、人”三篇文章築牢生態根基。具體講要做到“五個持續”:一是持續抓好重點流域治理。以赤水河、金沙江、牛欄江、橫江、漁洞水庫等流域為重點,以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牽引,持續完善城鎮“兩污”基礎設施,補齊農村“兩污”短板,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二是持續抓好重點區域修復。以生態廊道建設為推動,實施“天保”“長防”等石漠化治理項目,推進676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抓實金沙江幹熱河谷、赤水河流域等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深入實施“十大專項行動”“十大示範項目”,持續擦亮大美昭通靚麗底色。三是持續抓好自然生態保護。以大山包、藥山、烏蒙山等23個自然保護地為重點,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入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工程,讓烏蒙大地生態系統更加絢麗多姿。四是持續抓好監管執法。常態化開展監管執法,最大限度減少“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未驗先投”等環境違法行為。緊盯城鎮“兩污”、畜禽養殖、礦山開採、化工等重點行業,依託執法大練兵、“雙隨機一公開”等專項行動,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護航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五是持續抓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常態化開展生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建立動態更新、交辦督辦、驗收銷號工作機制,千方百計把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在日常排查、日常監管中,讓全市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少、越來越小。(完)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