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8/01 14:39:05
來源:新華社

尼西黑陶:續寫窯火中的非遺之美

字體:

  新華社昆明7月31日電 題:尼西黑陶:續寫窯火中的非遺之美

  新華社記者 黃韜銘、佟璐

  “啪、啪、啪……”清脆而富有節奏的拍打聲此起彼伏,不斷響起。一群遊客圍坐一圈,專心致志地聽著講解。他們左手勻速轉動底部輪盤,右手持木板輕輕拍打。不一會兒,每個人面前的杯狀陶坯都已初步成型。

  這是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滿村湯堆片區的一間黑陶製作體驗館。因特有土質,這個藏族風情濃郁的村落是黑陶的重要産地,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專程前來“打卡”。

遊客在黑陶製作體驗館感受制陶樂趣。新華社記者 佟璐 攝

  魯茸恩主是這間體驗館的負責人。作為黑陶燒制技藝傳承人,他經常為遊客講解黑陶製作之道。在父親的熏陶下,他13歲就開始學習黑陶燒制。這條非遺傳承路,到現在已經走了42年。“我喜歡做黑陶,這輩子就認準了這件事。”他説。

  黑陶的製作需要採土、曬土、篩土、制坯、陰幹、燒制、打磨等多道工序。有別於一些陶器産區規模化的工業生産,尼西黑陶如今依舊使用傳統技法,堅持純手工製作。廈門大學的意大利籍留學生可磨曾專程來到尼西,體驗黑陶製作。“純手工製作的黑陶是人民群眾自己的藝術,歷史悠久,非常珍貴。做黑陶的人就和他們燒制的陶器一樣,純粹淳樸。”他説。

  “這麼多年,我沒做出過兩個完全一樣的黑陶。因為既沒有標準模具,也不是機器流水線生産。”魯茸恩主説,“保留這種傳統的手工是最好的。”

  製作技藝在傳承,黑陶精神也在延續。魯茸恩主説,人要活得簡單些,像泥土一樣樸實。“我父親常説,泥土為自己帶來很多好處,要心懷感恩。這份對自然的尊敬,我希望能一代代傳下去。”

魯茸恩主為遊客演示製作黑陶。新華社記者 佟璐 攝

  傳統不代表故步自封。在尼西鄉藏族青年拉茸肖巴看來,在傳承的基礎上走創新之路,是尼西黑陶更好融入時代發展的關鍵。

  拉茸肖巴出生在一個黑陶世家,黑陶燒制技藝傳到他已經是第八代。出於對黑陶的熱愛,大學畢業後他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村裏發展黑陶産業。

  在外學習的經歷賦予了拉茸肖巴更開闊的眼界。他意識到,尼西黑陶不能只局限于酥油茶罐、土陶鍋等少數幾種傳統器型,而應積極轉變理念,與現代生活接軌,讓藏區以外的人們也能廣泛使用。

  充分調研市場,潛心開發産品,尋求技術突破……多年來,拉茸肖巴和父親在創新之路上做了諸多探索。如今,他已開發出咖啡杯、茶具、裝飾用品等多個系列的黑陶新器型,與其他陶器産地交流學習後改進的燒制工具和工藝也使尼西黑陶的製作過程更科學,成品更精緻。

  更廣的實用性帶來了更高的知名度。“現在有不少客戶提出個性化需求,要我們進行私人定制。生意好的時候,我家年收入能到20萬元。”拉茸肖巴笑著説,“傳統的技藝我們要傳承,符合時代潮流的改變我們也要做。”

圖為新器型黑陶製品。新華社記者 佟璐 攝

  創新賦予了尼西黑陶更多活力,也為當地百姓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對此,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拉茸批初深有體會。

  拉茸批初早年在外經商闖蕩,2018年,眼見村裏百姓做的黑陶銷售無門,生活困苦,他便毅然放棄了外面的所有生意,回到家鄉,當起了村民的致富帶頭人。“這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喝這邊的水長大,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做這件事。”拉茸批初説。

  回鄉後,拉茸批初成立合作社,先行墊資收購村民們燒制的黑陶,再進行售賣。有了統一的組織規劃,再加上燒制工藝和器型樣式的不斷改進創新,村裏黑陶的銷路漸漸打開。

  此外,拉茸批初還自掏腰包到外地參展,宣傳尼西黑陶。幾年下來,尼西黑陶名氣漸漸變大,村民們接到的訂單也逐漸變多。“以前村裏只有15家黑陶店,現在開了50多家。”拉茸批初説,“許多村民以前一年賺不到1萬元,現在村民平均年收入都有5萬元了。”

  做黑陶的手工拍打聲在村裏迴響。“我們有信心,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魯茸恩主説。(完)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