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導彈工廠正全天候運轉。”在最近的以伊衝突中,當伊朗和以色列的導彈在中東上空交織成火網時,號稱“北約第二大軍事力量”的土耳其正在加快彈道導彈的生産速度。以伊衝突第三天,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召開內閣會議&&:“鋻於最近的事態發展,我們正在制定計劃,將土耳其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庫存提升到具有一定威懾力的水平。”
分析人士認為,從近年來的軍力建設布局和重點建設方向看,土耳其正試圖通過增加中遠程彈道導彈儲備來重構中東權力格局,實現從“地區平衡者”向“威懾型強國”的轉型。
以伊衝突帶來的連鎖反應,“助推”土耳其加速研發和生産中遠程彈道導彈。以軍突襲伊朗首都德黑蘭和各戰略要地,不僅重創伊朗軍事力量及其核計劃,也在土耳其引發戰略地震。土耳其民族行動黨領導人德夫萊特·巴赫切利警告:“德黑蘭上空的火光,照亮的是所有地區國家的安全赤字……以色列在伊朗進行的行動,從某種程度上説,是向土耳其發出的危險信號。”事實上,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土以關係進一步緊張,埃爾多安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指責以色列是“地區安全的最大威脅”。今年4月,兩國在敘利亞問題上險些擦槍走火,以色列襲擊敘利亞軍事目標的地點正是土耳其計劃建立軍事基地的區域。
作為地區軍事強國,土耳其素來重視軍事工業發展。2024年,土耳其武器出口額創71.54億美元新高,成為世界第11大武器出口國。不同於“TB-2”無人機等裝備在地區衝突中的“明星效應”,土耳其在彈道導彈領域的突破更具有戰略意義。2022年10月,土耳其成功試射“颱風”彈道導彈,射程500余公里。該導彈採用高效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具備很大的升級彈性,通過增加彈體直徑和長度,其射程可進一步提升至1000公里左右。但1000公里射程僅能覆蓋中東少部分關鍵目標,因此土耳其下一代彈道導彈的研發目標直指2000公里威懾半徑。土耳其航天局相關報告顯示,其開發中的二級火箭熱分離技術即將實現突破,將為土耳其在2027年前完成新型彈道導彈原型測試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土以雙方力量不對稱帶來的戰略焦慮,使一心要在中東發揮支點作用的土耳其明顯感受到地緣彈性正被以色列極限壓縮。分析人士評估,以色列現役多型反導系統可對土耳其導彈保持高攔截率,而土耳其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能否有效應對以色列F-35戰機尚存疑問。在以伊衝突中,伊朗遭受重大損失,但尚有“城堡破壞者”“泥石”等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回擊。而由於射程較短、載荷有限,土耳其的“颱風”彈道導彈卻難以對以色列構成實質性威脅。對土耳其來説,如果能藉以伊衝突之機,加速研製並大量列裝中遠程彈道導彈,其戰略意義將不僅局限於制衡以色列,而且將極大提升土耳其在中東地區的話語權。若土耳其射程約2000公里的彈道導彈研發成功,其打擊範圍可覆蓋大片歐亞大陸地區。這樣的戰略威懾能力配合當前相對“積極”的對外政策,將使土耳其在複雜的地緣博弈中獲取更多主動權。
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發展中遠程導彈的戰略雄心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相關人才不足加大了突破技術壁壘的難度。受俄烏衝突刺激,歐洲國家為推進防務自主積極招募人才,土耳其軍事科技人才加速流失。受此影響,土耳其在多級固體火箭發動機、高能火箭推進劑、變軌技術、多彈頭分導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較為緩慢。其次,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並不希望以色列受到土耳其的導彈威脅。基於自身中東戰略利益,美國可能會直接拒絕向土方提供關鍵零部件與GPS等技術支持,或者以拒絕土耳其重新加入F-35戰機項目為籌碼向土方施壓。同時,俄羅斯也不太可能向土耳其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土耳其不得不面對多重遏制的戰略困局。再次,土耳其經濟疲軟導致本國貨幣里拉貶值,生産導彈的關鍵進口部件成本激增。如果大幅提升彈道導彈産能,其他預算必然被進一步壓縮,土耳其將難以兼顧産能與預算的平衡。
土耳其研發中遠程彈道導彈不僅是一種應對危機的姿態,也是一個地區強國對於中東權力重構的執着追求。如果土耳其大幅提升彈道導彈的射程並實現量産,或將面臨以色列、美國以及與土存在主權爭端的希臘等多方協同反制。因此,土耳其彈道導彈升級與擴産計劃必然對地區軍事格局造成衝擊,甚至讓土陷入新的“安全困境”。(李瑞景 王 毅 秦政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