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和強大韌性,近段時間以來,不少外資機構上調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包括A股在內的中國資産價格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看多中國經濟、看多中國資産正在成為主流觀點。內外資機構普遍認為,中國資産仍處於估值洼地,具備較高的配置價值。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3%,中國經濟頂住壓力、穩定增長,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充分展示了中國經濟的抗壓能力和強大韌性。具體看,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1-5月份,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接近10%。在消費端,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5.0%,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國民經濟頂壓前行、穩定運行,主要指標好於預期,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經濟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
實際上,稍早之前,就已有不少外資機構上調了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摩根士丹利日前將今明兩年的中國經濟增速預測雙雙上調,認為現行的政策框架旨在為經濟托底,重視科技創新,穩健推進經濟再平衡。德意志銀行日前上調2025年中國GDP增長預測,該機構&&,自去年6月份以來,投資新興市場的資金關注焦點已從印度轉移至中國,中國科技股票值得投資者關注。
盛來運&&,不少國際機構對全球經濟發表展望報告,多數機構都是預測下半年全球經濟放緩,但是這些機構大多不約而同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這顯示了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從下半年情況看,儘管外部環境還有不少的不確定性,內部結構調整的壓力較大。但綜合判斷,下半年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是有支撐的。
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也為中國資産價格提供了堅實的基本面基礎。在這一背景下,看多中國資産特別是中國的科技資産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內外資機構的共識。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近日發布的亞洲年中展望顯示,進入下半年,中國科技板塊蘊含超額收益機會,尤其是在AI應用日益普及、利好政策持續以及DeepSeek的突破帶動企業融資需求增加的支持下。由於估值仍然合理,盈利增長預期強勁(2025年預估為26%),且貨幣升值帶來額外的上行潛力,該機構繼續看好中國科技板塊,青睞在線游戲、雲服務、在線旅行服務和電動汽車等領域的頭部公司。該機構強調,在AI採用提速、國內政策支持以及自下而上基本面改善的支持下,中國科技板塊“具吸引力”。
高盛近日則將MSCI亞太(日本除外)指數的12個月目標價再度上調3%至700點。高盛&&,維持對中國的“增持”立場。維持對A股和港股的超配建議,預計滬深300目標點位為4600點,MSCI中國目標點位為84點,隱含約10%以上的上行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高盛還指出,中國生物科技行業正在經歷一次結構性重估,中國生物科技公司整體市值仍僅為美國同行的14%-15%,而其在全球創新貢獻中的比重已接近33%。這或許意味着,中國創新藥板塊仍處於“價值洼地”階段,全球資本重估或剛剛開始。
中信證券則指出,美元缺乏長期走強基礎,當前非美資産配置偏好上升,亞洲權益資産正在穩步重估,港股等新興市場權益資産表現亮眼。2025年以來(截至6月30日),MSCI-新興市場漲幅達14.2%,大幅跑贏MSCI-發達市場的8.1%。當前中國市場依然是估值洼地,恒生指數、滬深300指數的相對估值水平、絕對估值分位水平均顯著低於美股、日股等市場。該機構認為,目前的市場環境和氛圍有一些2014年底的影子,包括:投資者在港股、小微盤和産業賽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賺錢效應,新發産品開始溫和回暖;非金融板塊盈利預期趨近於底部,投資者耐心有所好轉,信心還有待恢復等等。
實際上,從全球主要市場估值對比來看,A股市場具備顯著的估值優勢。華西證券研究顯示,截至7月11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的PE(TTM,下同)分別為15.30倍、27.20倍和33.06倍。其中,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均位於2010年以來的歷史中位數附近,創業板指則顯著低於歷史中位數。相比之下,標普500、納斯達克指數和道琼斯工業指數的PE分別為28.02倍、42.43倍和31.24倍,均顯著高於自2010年以來的歷史中位數。
申萬宏源研究則指出,截至2025年6月30日,滬深港A-H溢價回落至130%以內,與2021年初水平相當,另有5隻A-H兩地上市的股票出現港股估值溢價,即港股PE估值高於A股PE估值,港股出現估值溢價,顯示外資對中國核心資産仍有大量配置需求。
另一方面,從資金端來看,A股市場的流動性環境也較為積極。光大證券則指出,除基本面因素外,微觀資金熱度今年以來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自去年9月以來,市場高漲幅個股(漲幅 9.5%以上)數量及比例均處於相對高位,反映市場賺錢效應相對較好,催生了微觀層面個人投資者對權益市場的投資熱情。除直接開立個人賬戶外,個人投資者也在以ETF方式持續入市。在低預期收益率環境下,權益市場有望更好地吸引資金流入。光大證券研究還顯示,今年以來,機構偏好的寬基指數ETF擴張迅速,滬深300、中證100指數ETF凈流入分別達840億元、218億元,機構持續增持被動基金。截至6月30日,保險公司今年舉牌次數已達17次,主要集中在銀行股,舉牌次數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險資入市節奏持續積極。
招商證券&&,目前來看,市場正在逐漸産生增量資金流入的正反饋。具體包括:融資資金持續凈流入,偏好科技成長方向;行業與主題類ETF不斷流入,是今年市場的重要特徵;量化私募目前呈現加速流入的態勢,可能成為高凈值客戶進一步資金入市的對象;北向資金二季度延續凈流入趨勢等。(記者 吳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