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國家報》網站6月28日刊發文章,題為《人工智能無人機的軍事用途即將實現》,作者是查爾斯·弗格森。全文摘編如下:
烏克蘭6月1日對俄羅斯空軍基地的襲擊催生了一項新共識:長期以來作為“先進”軍隊標誌的昂貴有人駕駛作戰載具(坦克、飛機、艦船)在面對廉價無人機時已變得過時。但這一觀點並不完整,且可能具有危險的誤導性。這場新型無人機戰爭提供的教訓超越了昂貴常規武器易受攻擊這一事實;而在其當前形態下,一旦加入人工智能(AI),廉價無人機也將很快顯得過時。
讓我們分析烏克蘭衝突帶給我們的啟示。首先,無人機的有效性遠遠超出了對傳統軍事裝備攻擊的範疇。確實,它們使得坦克和裝甲運兵車變得極其脆弱;因此俄軍在地面進攻中加強了步兵、摩托車或全地形車的使用。但這收效甚微,因為無人機在殺傷人員方面同樣可怕。傷亡人數依然居高不下,現在雙方約70%的傷亡由無人機造成。
無人機的有效性幾乎延伸至其他所有方面。烏克蘭已使用它們摧毀了俄羅斯形形色色的目標,如武器工廠、行進中的火車、彈藥庫、煉油廠、艦船和港口。而機場、火車站、體育場、露天音樂會、醫院、學校、養老院……所有這些目標都同樣脆弱。
另外兩個教訓涉及無人機戰爭對工業基礎的依賴性。首先,速度和響應能力至關重要。在無人機領域,技術、武器和戰術以驚人的速度演進。一款新型無人機的實用性僅能持續兩到六個月。對方會開發反制措施,迫使研發新産品,接着又催生新的反制措施,如此循環往復。
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中,即使一個月的延誤也是致命的。國防工業的正常流程已不合時宜,而美國的無人機及其工業在大多數情況下顯得緩慢、昂貴且無法使用。但烏克蘭的無人機産業和軍隊通過在前線作戰部隊與無人機製造商之間建立直接、持續的溝通,創造了一種革命性的武器研發、生産和部署模式。
烏克蘭受益於其擁有一個強大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該體系支撐着一個能夠在數周內設計、生産和部署新武器的産業。今年,烏克蘭將生産超過400萬架無人機,其中大部分是一年前甚至不存在的型號。
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軍事研發和採購流程仍然緩慢且缺乏競爭力,這削弱了它們防禦無人機和使用無人機的能力。儘管很少有人意識到,但美國和北約現在迫切需要烏克蘭的無人機實戰經驗。
此外,AI將改變一切。在烏克蘭6月1日的行動中,烏軍使用了117架無人機,每架由一名操作員控制;現有信息表明,其中約一半被俄羅斯防禦系統(通常通過干擾)擊落,因為它們需要與控制器保持無線電通信。而有了AI,就無需與操作員通信,干擾也無濟於事,從而極大地增加了航程和殺傷力。五年內,對常規目標發動預防性攻擊將變得極其容易。
AI也提高了用於攻擊人員的無人機的殺傷力和精準度。我們談論的不僅是戰爭,也可能是恐怖襲擊。
誠然,AI功能也需要遠超小型無人機所能承載的計算能力和內存。而且它並不便宜。例如,英偉達芯片每片成本高達5萬美元,因此即使只搭載一個強大的處理器,大多數無人機也會過於昂貴。
但情況正在快速變化,其驅動力是將顯著的AI能力引入任何手機。當這一目標實現時,同樣的能力將可用於任何軍用無人機。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I專家斯圖爾特·拉塞爾長期呼籲制定一項軍控條約,以防止大規模生産的AI控制小型武裝無人機擴散。他甚至參與製作了一部短片《殺戮機器人》,該片展示了這些無人機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可能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