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夢為馬越天山——青年支援邊疆建功故事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縣,2024年,45名志願者通過西部計劃來到這裡,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聚焦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 打響“邊城”鄉村電商品牌的返鄉創業青年

    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隘口鎮,近段時間電商取得首季開門紅,農産品網銷火熱。2017年底,隘口鎮開始大力發展電商産業。“90後”孫永盛當時正在廣州打工,由於看好電商産業的發展前景,他毅然決定返鄉創業,和兩個年輕人組建了創業團隊。

  • 朱松柏:投身深地領域,以創新技術護衛能源安全

    初到塔裏木,朱松柏就被“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標語牌感動。當書本的描述變成碑刻的內容,當黑白照片變成鮮活的故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有了堅實的注腳。

  • 安玉玲:武陵深處築堡壘

    近日,在武陵山區腹地的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黑水鎮,黨建辦主任安玉玲組織龍堡社區張勇等農機能手,用無人機給鄰近幾個村子的油菜噴灑農藥

  • 次爾杜吉:回鄉守護“西電東送”大動脈的藏家小夥

    次爾杜吉,藏族,1997年出生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的一個小山村內。這裡曾是中國最後的無電人口聚居地之一。他努力學習,是第一個走出村的“211”大學生。2021年7月本科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大涼山,建設家鄉。在國網四川直流中心,他參與了世界規模最大的布拖換流站的建設。2023年6月,換流站全面投運後,他長期駐紮在站上做設備維護檢修工作。

  • 昔日西部計劃志願者帶出鄉村振興“青年軍”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20年前,聽到這句話的2003年西部計劃志願者周世前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此後,周世前在這個武陵山間的少數民族縣紮下根。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奮戰鄉村振興,如今周世前身邊又已聚集起一群懷着和他當年相似夢想的年輕人,他們正和周世前一起謀劃着隘口鎮的特色産業選育、鄉村高品質生活宜居示範地打造。

  • 從“環境痛點”到“生態亮點” 西部生態“加減法”咋運算?

    青年科學家、護林員等扎根西部,將知識、心血與汗水傾注在草原上、深山裏、峽谷間,為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奉獻青春之力。

  • 西部能源“奔涌”背後,清潔能源基地如何“火力全開”?

    從四川“千河之省”的水電動脈疊浪成電、到甘肅“陸上三峽”的風電集群馭風為能、再到貴州“山地光伏”的集約開發聚光生金……我國西部地區依託天然稟賦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通過流域基地化開發、多能互補、科學規劃,為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澎湃動能。

  • 大山深處育夢人

    滇南三月,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第四中學的黃風鈴花開得正燦爛,初二(4)班的教室裏,地理教師李微楠帶着學生們學習南方地區的特點。從飲食習慣引入,到分界線介紹,再拓展到人口數據情況,李微楠一一發問,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這位本科學法語、碩士讀新聞的華東師範大學畢業生,在上海求學七年後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2017年夏天,他攥着支教錄取通知書,登上了開往雲南臨滄的大巴。

  • 追夢逐光,她為雪域高原的孩子送去溫暖的關懷

    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新聞學院)大四學生卓瑪吉來自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大學期間,卓瑪吉和小夥伴們一起創辦了“九瓣格桑”公益團隊,面向家鄉及周邊地區發起愛心支教,為中小學生開展健康教育、愛心助學等公益活動。

  • 從空心村到網紅藝術村——一個大學生村官的鄉村堅守

    將軍村是重慶璧山區的一個網紅藝術村,村落與四川美術學院聯合打造的藝術鄉建項目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游客。35歲的楊順,2013年從重慶中心城區一家醫藥公司跨界考上璧山大學生村官,投身將軍村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

  • 全國首批西部計劃志願者張莉娟: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雲南省麗江市第二中學校長張莉娟,是全國首批西部計劃志願者。2003年,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的她來到麗江市寧蒗縣支教,兩年後留在了當地。20多年來,“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始終激勵着她為邊疆民族地區的基層教育事業默默奉獻。

  • 搭乘基層服務“專列”,更多青年助力西部高質量發展

    青年的命運始終與時代相連、與祖國共振。如今,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廣大青年將個人奮鬥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大藍圖”,用青春的力量為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