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金融支持穩固有力 折射經濟發展亮點——解讀前三季度金融數據
新華社記者吳雨、任軍
新增社會融資規模超30萬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突破270萬億元、貸款利率保持歷史低位……中國人民銀行15日發布了前三季度金融數據,呈現出不少亮點。如何看待主要數據變化?信貸資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領域?
中國人民銀行當日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9月末,我國人民幣貸款餘額270.39萬億元,同比增長6.6%;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8.4%,比上年同期高1.5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7%,比上年同期高0.7個百分點。
這是2025年4月17日在北京拍攝的中國人民銀行外景。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前三季度M2和社融規模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認為,三季度以來,裝備製造業、高科技製造業等重點行業維持高景氣度,企業融資需求有所釋放,推動企業貸款保持良好增勢。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3.44萬億元,企業仍是新增貸款的大頭。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8.29萬億元,佔比超6成。
“今年以來,我行製造業貸款在公司貸款中佔比過半,其中多數是製造業中長期貸款,能夠有效匹配製造業企業技術升級的長周期需求,為行業發展提供穩定的信貸資金支持。”一家國有大行人士説。
近期,江蘇、廣東、廣西等多地宣布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資金完成投放,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交通、水務、物流、環境保護等領域。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青馬&&,此舉有助於緩解重點領域重大項目資本金不足問題,也帶動了相關配套信貸資金的增長。
信貸資金投向了哪?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數據可窺見一斑。
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為3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2.2%,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為15.0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再看居民信貸需求,也展現出回升態勢。前三季度,我國住戶貸款增加1.1萬億元,9月當月增量達3890億元。
專家認為,9月起,兩項貼息政策加速落地,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進行補貼,利息成本下降推動消費貸款需求進一步釋放。同時,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調整住房限購政策,也推動個人住房貸款需求相應回暖。
經濟向好態勢,也可從另一組數據得以印證:9月末,狹義貨幣(M1)餘額同比增長7.2%,M1與M2“剪刀差”較去年9月高點大幅收窄。
“‘剪刀差’明顯收斂釋放積極信號,反映出企業生産經營活躍度提升、個人投資消費需求回暖。”董青馬&&,近幾個月M1增速回升態勢明顯,企業和居民活期存款增多,意味着有更多“活錢”用於投資和消費。
除了信貸,債券融資相關數據也表現突出。
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0.09萬億元,其中,企業債券凈融資1.57萬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11.46萬億元。這意味,政府和企業債券融資在新增社融中的佔比升至約43%。
“前9個月政府債券凈融資同比多增4.28萬億元,有力支撐了社融增長。”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説,前三季度,在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佔比降至約48%。也就是説,超過一半的新增社融由其他更為豐富、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提供。
減輕利息負擔,有助於企業和居民“輕裝上陣”。
今年以來,貸款利率持續保持低位水平。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9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約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約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25個基點。
“今年以來,貸款利率持續處於低位,説明信貸資源供給總體充裕,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滿足度比較高。”田軒&&,當前金融機構面臨息差壓力,進一步降低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一方面要提高利率傳導效率,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融資的透明度和適配度。
展望四季度,專家&&,前期&&的金融政策效果正持續顯現,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仍將保持對實體經濟較強的支持力度,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發力,將為經濟延續向好態勢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