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丨起飛!從“米市”走出航空小鎮-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4 21:38:38
來源:新華網

活力中國調研行丨起飛!從“米市”走出航空小鎮

字體:

  新華社合肥7月4日電 題:起飛!從“米市”走出航空小鎮

  新華社記者陳尚營、程雲傑、班娟娟

  10年前,李有才從外地回到老家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灣沚鎮新豐村,家裏還有5畝多的水田需要耕種。那時的他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從事與製造飛機相關的工作。

  今天,在新豐村邊緣地帶的丘崗上,已“長”出一座航空小鎮。李有才家裏的田地流轉給了種糧大戶,他成為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複合材料事業部修剪車間的一名班組長。

  7月3日,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活動的記者來到航空小鎮。灣沚區委常委、副區長朱應華介紹,在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的引領帶動下,航空小鎮已集聚通航整機、無人機製造、航空新材料、低空智聯體系、低空運營等全産業鏈企業近200家,通用航空“中國心”“中國腦”“中國槳”能在蕪湖實現“中國造”“中國修”。

  “基本實現不出園區生産一架國産通航飛機或無人機。”朱應華説。

  這是7月3日在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內拍攝的通航飛機。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工位上,李有才熟練地套上防塵面罩,戴上手套,拿起直角風磨機,開始對一塊複合材料進行打磨。他説,造一架通航飛機是非常複雜的事,幾百個工序,他完成的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個環節。

  低空經濟産業起初在蕪湖並不顯眼。

  這座地處長江之濱的城市,歷史上曾是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其經濟發展的動能,長久以來更多依託的是舟楫往來、物流集散的水路優勢。蕪湖人“敢為人先”的闖勁,過去也多傾注在商貿流通和以奇瑞汽車為代表的地面製造業領域。向低空要生産力,不過才十多年時間。

  造飛機源自一次大膽的合作。2013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安徽省蕪湖市政府合作,成立了灣沚鎮第一家航空企業——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

  初聞此消息的李有才第一反應是將信將疑,他覺得在村邊建廠造飛機有些不太現實。

  “當年在一片荒地上創業,如今已累計交付100余架有人機、300余架無人機,建成總裝脈動生産線,具備了大尺寸航空結構件製造能力。”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滿林説,公司成立12年來,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引領”轉型。

  今年5月,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正式向泰國航空工業有限公司交付首架DA42NG飛機,實現該機型的首次海外交付。

  7月3日,在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內,工作人員在裝配一架通航飛機。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在蕪湖採訪,有人説,蕪湖與“飛”有着解不開的淵源。

  蕪湖,古時因“湖沼一片,鳩鳥繁多”而名“鳩茲”,飛翔的意象早已根植於此。而在互聯網時代,一句諧音梗“蕪湖起飛”意外走紅,成為風靡網絡的流行熱語。笑談之外,這句無意間契合了蕪湖歷史基因的“起飛”,也悄然讓外界的目光投向這裡。

  一座初具規模的航空小鎮加速成型,從無人機研發製造到通航服務拓展,“飛”不再僅僅是傳説和熱梗,更化作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的嶄新動能。從鳩鳥展翅到“蕪湖起飛”,再到航空産業的夢想升空,蕪湖與“飛”的不解之緣,書寫着新的時代篇章。

  蕪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董亮介紹,2024年,蕪湖市低空經濟産業營收達463.8億元,同比增長15.95%。

  低空經濟産業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田滿林介紹,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也在加大産業鏈協同共生,公司牽頭成立了安徽省通用航空産業創新研究院,打造航空器製造的供需對接&&,定期發布需求榜單和能力榜單,在滿足公司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賦能其他産業鏈企業。

  “未來的市場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田滿林説,“作為通航産業的鏈主企業,我們正在向生態構建者轉型,積極謀劃與産業園區的企業開展高頻高質量多元化的交流&&,促進知識的流動,激發創新能力。”

  7月3日,在蕪湖灣沚區航空小鎮,一架通航飛機在試飛。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晴空之下,當國産通航飛機從航空小鎮起飛,俯瞰的不僅是壯闊長江,更是一個萬億級産業的未來。

  47歲的李有才還會繼續見證家鄉“起飛”的故事。“我還沒坐過自己公司造的飛機,有機會我想試試。”他説。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