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銀發經濟,不要“圍獵經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0 09:06:34
來源:新京報

要銀發經濟,不要“圍獵經濟”

字體:

  如果銀發經濟變成“圍獵經濟”,掠奪的不只是老年人的積蓄,更消耗了社會的信任資源。

  九九重陽節,是中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節日。但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重陽節,新京報等媒體報道的關於老年消費陷阱、理財詐騙、虛假養老項目等新聞,再次刺痛公眾的神經。

  從食品到旅游再到醫療,目標錨定老年群體的騙局幾乎無所不包,其中一些甚至打着“銀發經濟”的旗號,但實際從事的卻是“圍獵經濟”。這些騙局,正蠶食着老年人的儲蓄、健康、尊嚴和信任,動搖着國家發展銀發經濟的大局。

  “銀發經濟”一詞,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指的是為老年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其在本世紀初被引入中國,近幾年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在剛剛公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發展醫育、醫養結合服務。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

  發展銀發經濟,有兩重必然性。首先,這是文明社會必然的人倫之道。銀發象徵老年之美,但同時也意味着人的衰老。這是人類集體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從利己還是利他角度,一個文明社會的經濟領域,都理應建立完善的銀發經濟板塊,以專門服務於老人,也是服務於將來的自己。

  其次,銀發經濟的背後,是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遷。一方面,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當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3.1億人,約佔總人口的22%,預計2035年將突破4億、佔比超30%。這意味着一個規模巨大的老年消費與服務市場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家庭越來越小,子女尊前奉養老人的比例越來越低,亟需市場來填補缺位。

  從宏觀角度講,根據大數法則,銀發經濟的勃發,必然會導致“圍獵”老年人事件增加。但現實又告訴我們,絕對不能把銀發經濟等同於其他經濟,也決不能把老年人簡單等同於一般消費者群體。

  與年輕消費群體相比,老年人的一大特徵是學習能力與認知能力下降。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上,很多在年輕人看來無比簡單的騙局營銷內容會反復被投放,因為年老的父母們真的很容易上當。

  在傳統養老格局中,雖然同樣存在認知下降,子女親屬卻構成了最堅實的防護墻,使他們很難被“獵手”們觸及。但在現代社會,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這道防護墻已經蕩然無存,獨居的老人通過手中的移動設備輕易就淪為“圍獵”對象。

  “獵手”們屢屢得逞,無非是瞄準了老年群體的各種弱點與剛需。針對怕死怕病設置醫療、食品陷阱;針對孤獨寂寞設置情感、旅游陷阱;針對老年群體薄弱的網絡防範能力,則乾脆直接用上電詐手段。

  而與赤裸裸的騙局相比,對銀發經濟傷害最大的是那些法律法規尚難以規範的灰色地帶,甚至公然打着“銀發經濟”旗號,行傷害老年群體之實。

  比如,通過營銷誘導老年人大批量購買不需要商品,包括服務與理財。這些商品可能都合法,也不一定有暴利,但能説這不是“圍獵”?尤其是那些打着關愛旗號的營銷,正讓銀發經濟形象蒙塵,也讓老年人對社會信任度下降。

  因此,發展銀發經濟既要立足於經濟,又不能只盯着銀發的“錢袋子”;既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又要攜手政府、社區和家庭組建起嚴實的保護網。

  發展銀發經濟需要完善的頂層設計,旨在確保讓老年人更有保障、更有尊嚴地生活,而不是淪為“韭菜”。如果銀發經濟變成“圍獵經濟”,掠奪的不只是老年人的積蓄,更消耗了社會的信任資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華文化的倫理根基。銀發經濟的根本,則是敬老之心。面對老齡化浪潮,我們既要有經濟眼光,更要有道德底線。而建成一個真正服務於老年人體面生活的“銀發經濟”,受益的將是全社會的每一個人。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