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北京,熱浪在首都體育學院的綠茵場上翻涌。新疆少年伊斯坎代爾奮力衝刺擺脫防守做出假動作,青海隊友心領神會送出直塞球,足球穿過人縫,精準落在北京隊友腳下——
“打門!”歡呼聲漾滿看&,來自京藏疆青蒙五地的少年們張開雙臂肆意奔跑,俏皮的草屑不時騰躍助興。這一刻,地域的界限在汗水和協作中消融,“我們”成為賽場上最響亮的名字。
這是今年7月中旬北京市教委組織的京藏疆青蒙學生系列交流活動上的一幕。北京首次成規模、成體系地邀請五地近1500名青少年,在兩周時間裏同吃同住同學,交往交流交融。
記者走近這群少年,感受足球賽場的熱浪與吶喊,見證藝術展演後&的笑語和擁抱……青春律動間,一場民族團結的“同向奔赴”躍然眼前。
綠茵同心:五地“足球小將”同組一支隊
這場足球賽,沒有地域界限。混合編隊裏,來自雪域高原、遼闊草原、繁華都市的少年們並肩作戰。
賽場邊,首都體育學院場館管理中心主任關星頻頻點頭。望著奔跑的身影,他説:“青海和西藏的學生耐力出眾;新疆的孩子性格奔放,拼勁十足;北京的學生則注重基本功和戰術素養……融在一支隊裏,大家各展所長,優勢互補。”
短短幾日,默契從何而來?記者在學生大巴車上似乎看到了答案。從駐地到賽場,小球員們都在熱烈研討戰術:“中場傳控要再加強”“對方右路夾擊時,45度傳中解圍很有效”……被記者問起場上的手勢暗號,他們相視而笑。
在內蒙古達拉特旗第八中學初中生張栩寧看來,同吃同住更是友誼的黏合劑,“我們不僅切磋球技、交流心得,還互換家鄉特産,捧着手機給同學們分享家鄉的美照。”站在一旁的新疆少年艾乃斯·穆拉提補充説,前幾天北京的同學們主動當起導游,帶他們游頤和園、訪清華北大,“我頭一次出遠門,但在這裡一點都不陌生”。説着,他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與各地同學們的合影。
“沒事吧?要不要喊隊醫?”跑動中,內蒙古初中生袁鏡濤敏銳發現西藏隊友強巴次旦膝蓋擦傷滲血。“沒事,不疼!”強巴次旦活動兩下腿,又迅速投入比賽。
一來一回的碰撞,也打磨着夢想。這是伊斯坎代爾第一次踏上真草皮球場,“人造草摔跤後容易破皮,真草上跑起來太舒服了!”這位在和田沙漠邊長大的體育特長生,眼神明亮,“我希望以後能考上北京體育大學!”
暮色漸沉,草坪上的身影還在晃動。視線轉向球場,已然分不清誰來自雪域,誰來自草原,誰又來自首都。結束的哨聲終會吹響,孩子們帶着彼此的故事回到家鄉,但綠茵場澆灌的情誼,早已濃縮成他們接受採訪時脫口而出的那個詞——“我們”。
尺素傳情:數萬封書信拆開友誼“盲盒”
一封“陌生人”的來信,悄然開啟了一段跨越1400公里的友誼。
青翠環抱間,坐落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藝術中心,近日迎來五地青少年藝術展演。接到短信,來自內蒙古的初一學生石慕涵拎起書包,迫不及待從綵排現場跑到後&化粧間,等待她的正是素未謀面的北京筆友賀冉冉。
“見到你真的好開心!”兩個女孩緊緊相擁,友誼從紙面走進了現實。
今年春天,呼倫貝爾市中心城新區新海中學的石慕涵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賀冉冉,通過由北京市教委倡議的“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隔空”結緣。“冉冉第一封信裏講了她的北京生活,還夾着一片香山紅葉,寫着‘這是北京的心跳’。”石慕涵回憶,信中的字跡清秀工整,“她本人就和她的字一樣清秀。”
幾個月來,一封封書信拆開了友誼的“盲盒”。
“從信中,我倆了解了彼此生活的城市,熟悉了彼此的興趣、性格。”賀冉冉説,得知筆友心儀一款當地未售的手辦,她跑遍北京幾家店精心找到了這份“見面禮”。“本想當面給她驚喜,結果沒憋住提前‘劇透’了!”話音未落,兩人笑作一團。石慕涵的書包裏,也早已備好內蒙古風情濃郁的皮革小馬挂件和象徵希望的“太陽花”。
2020年7月,“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活動正式啟動。5年間,這項倡議融入京藏、京蒙等地中小學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動,上萬封書信化作承載青少年人文交流與情感共鳴的獨特紐帶。藝術展演現場,《見字如面:筆尖融鑄中華情》新書發布,其中收錄的百餘封手寫信鐫刻下從筆尖到心間的脈脈溫情。
信,讓陌生的朋友相識相逢,更讓熟悉的朋友牽掛倍增。北京一零一中學的周文婕與新海中學的裴雪雅,在去年8月內蒙古海拉爾的研學中相識。此次藝術展演,這對好友在京重逢。
“第一次見到她時,我嚇了一跳。”周文婕回憶,在海拉爾首日的篝火晚會上,老師讓大家圍成一圈,她倆恰好一頭一尾牽起了手。“藉&火光仔細一看,她簡直就是鏡子裏的我自己。”這份奇妙的相像,為她們贏得了“草原姐妹”的昵稱。裴雪雅在後來的信中深情寫道:“我們手挽着手,圍着篝火轉了一圈又一圈。友誼就在這時悄悄開始了。”
在短視頻鋪天蓋地、信息應接不暇的數字時代,一筆一畫的手寫書信,守護着輾轉山川後留存的真情實感。“墨香裏散發着各民族少年最純真的情意。”“見字如面”活動發起人、北京中學高中生李檳子説,“通過真摯交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就是拿起紙筆寫信的初衷。”
邁入“融鑄”:從“單向支援”到“雙向協同”
綠茵場上不分彼此的“我們”,紙筆間流淌的“尺素深情”……得益於北京正從“組團式”到“融鑄式”教育協作的深刻轉型。
2014年,北京率先拉開“組團式”對口支援帷幕。10餘年來,北京整合優質人才資源,成規模、有組織地選派管理幹部和教師團隊,有效提升了受援地教育水平。例如,新疆和田地區新增學位20余萬個,西藏拉薩新建和改擴建學校數量佔當地中小學總量一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組團式”教育支援已覆蓋西藏、新疆、青海、內蒙古,累計選派教師1400余名。
受援校“造血功能”顯著增強。以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為例,“2014年新址運行之初,學生食堂‘杯盤狼藉’,課堂互動冷清;本地教師重教輕學、科研薄弱。”該校校長梁新説,在三批北京援藏團隊接力下,如今食堂秩序井然,課堂發言踴躍,當地教師人人有科研課題。該校2025屆高考上線率99.8%,本科率95.1%,較2014年提升56個百分點,重本率78.8%,較2014年提升69個百分點。
“然而,面對教育強國建設新要求,教育支援需進一步突出教育水平整體提升、內涵式精細化發展,增進師生實際獲得。”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分析,當前階段的教育支援,不單單是建一所學校、輸送一批老師。以“要素集聚求增長”的“組團式”思路,已難以完全適應新階段需求,亟需轉型升級。“‘融鑄式’就是要進一步突出民族情感交融,紮實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北京市教委支援合作處處長范忠偉説,北京的教育協作正從“單向支援”轉向“雙向協同”,從“重規模化軟硬體投入”轉向“分層分類精準化幫扶,助力受援地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相比以往,受援地更多學生有機會走進首都,各民族學生‘結對’‘共研’‘共學’,深度體驗交流;也有更多北京孩子能深入草原、高原,親身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玉樹(海東)分校團委書記祁如林深有感觸:“在北京的這段旅程裏,我看到各地學生積極主動互相交流,還學會了彼此打招呼的日常用語,互留了&&方式,我特別欣慰。”
“未來,北京將持續探索‘融鑄式’教育支援協作。”李奕展望,在保持現有援助規模力度不減的基礎上,為受援地“診斷”教育發展優勢短板、完善教育管理和教科研體系、培育在地高素質校長教師隊伍、推進數智化賦能等,助力受援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這場千余名少年的“同向奔赴”,化作“石榴籽”般的團結種子,悄然發芽、生長。(記者 烏夢達 趙旭 余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