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音樂會,一演就是88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1 10:23: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這場音樂會,一演就是88年

字體:

  1937年深秋的貴陽,空氣裏凝着濕冷的霧靄,卻壓不住路上翻涌的人潮。青石板路兩側擠滿了人,一隊青年從人潮中劈開一道波浪。他們高舉“築光音樂會”的白布橫幅,以音樂的方式點燃了貴陽人民的抗日熱情。一時間,《義勇軍進行曲》響徹雲霄,“亡國奴當不得”的吶喊聲穿透了山城的層層迷霧。

  88年後,在同一地點,吉他聲起,年輕人唱着《黃河大合唱》的旋律。霓虹取代了煤油燈,直播手機高舉如林,“風在吼,馬在叫”的合唱聲衝上夜空。

  這場88年前開奏的音樂會,至今仍未止息。

  抗戰烽火中的音樂力量

  古代貴陽盛産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築”。作為樂器的“築”已失傳,但這個形似琴、聲悲亢而激越的樂器,卻讓貴陽這座城市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樂器“築”失傳一千多年後,1937年4月,“築光音樂研究會”在貴陽成立。“最開始,這只是一個由音樂愛好者自發組織的團體,以研究樂器、樂譜為主。”貴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一處處長陳婧説。

  彼時的“築光音樂會”在貴州的四川會館舉辦活動,自娛自樂。為了廣泛開展抗日宣傳工作,中共貴州省工委發動部分黨員和進步學生約50人加入“築光音樂會”,由音樂教師常學鏞擔任藝術指導,“築光音樂會”有了紅色基因。

  當年“築光音樂會”的會員之一尹克恂在回憶錄中介紹,常學鏞畢業於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回到家鄉後常給朋友談論外地抗日救亡運動開展的情況,教唱一些新穎動人的抗日歌曲,受到同學好評。

  進入築光音樂會後,常學鏞的第一個貢獻,是教唱了兩支極其簡單、樸實而富有戰鬥性的輪唱歌曲:《打打打!打打打!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我愛真理!你愛真理!他愛真理!大家愛真理!》,這些歌曲奠定了“築光”進行教唱活動的基礎。

  1937年下半年,各地開展“九一八”六周年紀念活動,“築光音樂會”積極準備,在活動期間用歌聲激起了貴陽市民的抗戰熱情:《九一八》用悲壯的曲調敘述了被宰割受凌辱的痛楚;《義勇軍進行曲》鼓舞大家奮起抗日;《犧牲已到最後關頭》針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消極抗戰進行無情指控;《救亡進行曲》鮮明地提出“建設大眾國防”的口號,動員群眾“打倒漢奸走狗槍口朝外向”。

  沒有舞&追光,暮色就是最好的幕布。參與“築光音樂會”的人們舉着煤油燈站上條凳,光暈在寒風中搖曳,萬人空巷、聲浪裂空,抗日救亡之音一時響徹雲霄。

  “這是‘築光’在抗日救亡征途上邁出的可喜的一步。”尹克恂在回憶錄中寫道。

  1938年,國民黨當局製造了“二一九”學聯事件,逮捕了中共貴州省工委委員黃大陸、李策等多名進步人士。面對敵人的血腥鎮壓,中共貴州省工委才把“學聯”成員大量轉入“築光音樂會”,加強黨對“築光”的領導,1938年6月,“築光音樂會”成立中共文化支部,隨後又建立黨小組,從而迎來了“築光”的蓬勃發展時期。

  1940年夏天,一本完整的《黃河大合唱》曲本從延安寄到了貴陽,會員們興奮不已。“我們太高興了,立即召開幹事擴大會議,商量排練辦法,決定先抄後刻,邊刻邊練,學會一首唱一首,務必讓黃河的怒濤聲盡快傳遍山城。”尹克恂在回憶錄中寫道。

  在隨後的演出中,扣人心弦的節律和盪氣迴腸的歌詞衝擊着每一名聽眾的心靈,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黃河“咆哮”的聲音響了一遍又一遍,“街道擠滿聽眾,交通為之阻塞”。

  盛況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忌憚。1940年6月18日,“築光音樂會”在一次演出中,被國民黨和三青糰包圍,“築光音樂會”骨幹文三傳被抓走。次日,國民黨又以進行非法活動為由,勒令“築光音樂會”解散。為應對這一突發變故,“築光音樂會”地下黨組織決定,及時將部分黨員、會員進行疏散隱蔽。這支文藝大軍就此四散,在全國各地繼續以歌為戈。

  “路邊音樂會”的群眾底色

  2018年5月,幾個熱愛音樂的視障人士在“築光音樂會”曾活躍過的貴陽市地標性建築文昌閣辦了一場音樂會,音樂會慢慢吸引了快遞小哥、健身教練、盲人按摩師、草根歌手、都市白領等人群加入。

  後來的日子裏,歌聲讓越來越多的人聚攏在一起,貴陽“路邊音樂會”成為了網絡熱詞,也成為政府和民間想要合力打造的標籤。政府參與引導,音樂會有了更多觀眾。

  沒有圍墻,不收門票、人人皆可上&參與……近年來,貴陽市“路邊音樂會”上,感人的場景一再上演:餐館老闆陳小順用口琴吹響《海闊天空》,音色蒼涼卻引發千人合唱;環衛工登上舞&,一曲《如願》唱哭觀眾;退伍老兵秦賢志與歌唱家張英席並肩高歌《再見吧,媽媽》,百萬點擊量的視頻下留言:“這才是人民自己的藝術家!”

  80多年前“築光音樂會”裏“以樂聚民”的魂,在“路邊音樂會”上不斷重演。

  “‘路邊音樂會’爆火出圈的原因在於它的群眾性和自發性,這與八十多年前如出一轍。”貴陽市演藝行業協會會長夏冰説。

  2023年以來,貴陽市的十個區(縣、市)均根據自身特色舉辦了主題鮮明的“路邊音樂會”品牌。“兩年來,全市‘路邊音樂會’舉辦了450多場,現場觀眾達350多萬人次,8萬人次普通群眾登上舞&,全網瀏覽量超300億次。”夏冰説。

  近年來,“路邊音樂會”已成為貴陽重要的城市IP,多次舉辦對外交流活動。夏冰介紹,從去年到今年,已有多國團隊登上貴陽“路邊音樂會”的舞&,音樂成為貴州“走出去”新名片,也成為文商旅的展示&&。

  7月11日,“山海無界,樂傳全球”—中歐藝術交流全球傳播活動正式啟動,6位來自歐洲的音樂人亮相貴陽市觀山湖區路邊音樂會現場。英國小提琴演奏家格溫妮絲(Gwyneth Nelmes)説:“在貴陽,音樂就在人們生活的日常場景裏,無論當觀眾還是上&演唱,音樂屬於每一個人。”

 紅色基因的當代傳承

  “築光音樂會”像一顆深埋於貴陽土壤的文化種子,歷經八十余載春秋,最終在貴陽街頭破土重生,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讓歷史的旋律與城市的脈搏重新共振。

  2023年12月,在花溪十字街的“致敬·築光音樂會”上,當《歌唱祖國》大合唱響徹夜空,年輕人在社交媒體刷屏:“那一刻,懂了什麼叫‘築光’——照亮黑暗的,從來都是普通人手心的微光。”

  2024年12月8日,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一場特別的“路邊音樂會”在此舉行。這是一場以追隨“築光音樂會”為主題,發揚紅色基因的“情景再現”。演員們化身1937年的築光會員,重現她們將文藝社團轉為抗日號角的覺醒時刻。當“保衛家園”的吶喊穿透舞&,觀眾淚光閃爍,參與者在網絡上留言:“這不是表演,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

  今年7月20日,在位於花溪區高坡鄉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兵臨貴陽展示園內,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金帆管樂團表演了一場音樂快閃活動,少年們用清脆的歌喉唱起《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表達對先輩的崇高敬意。

  這是花溪區舉辦的“聶耳”青少年樂團展演藝術周上的一幕,在這場活動中,來自國內外37支青少年樂團、超2000名青少年帶來了精彩紛呈的管樂、民樂展演。

  在當年“築光音樂會”教唱抗日歌曲的同一塊草坪上,《義勇軍進行曲》再次響起,音浪穿越歷史,在空中激蕩迴旋。

  八十多年前,“築光音樂會”會員在貴陽街頭以歌為戈,喚起群眾的愛國熱情。現在,“築光”早已超越歷史名詞,成為貴陽人心中那簇“人人可點燃,人人被照亮”的精神火種。

  88年前的那場音樂會,仍未謝幕。(記者 歐東衢 楊欣)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