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老漢郭萬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9 09:40:2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倔老漢郭萬剛

字體:

  郭萬剛喜歡樹,喜歡得有些自相矛盾。

  帶着我們在林場看他們栽的樹,走在咯吱作響的沙土上,郭萬剛手指已半人高頂着黃花的檸條,説:“這是我最喜歡的樹。”走過一片綠茸茸的梭梭時,他又開心地説:“這是我最喜歡的樹。”

  當看見細長枝條的紅柳時,我們笑着問他:“這是不是還是您最喜歡的樹呀?”

  郭萬剛便呵呵地笑。

  2023年5月6日,在古浪縣一片治沙區,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在勞作間隙休息。新華社記者黃曉勇攝

  八步沙,出門八步就是沙。

  在這裡種了40多年樹的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心裏清楚,為了“降服”與他們爭田、爭地、爭生活的沙,只要是耐旱、耐寒、防風、固沙的樹木都是他最喜歡的樹。

  在一棵高大的喬木面前,郭萬剛停住了腳步。這是一棵白榆,是這一片少見的大樹。枝幹挺拔,樹冠茂密,懸空裸露在外的根係堅韌蒼勁。站在它面前,眼前仿佛出現一棵小樹,在風沙狂嘯撲打中倔強地向上生長……“這樹四十幾年了,是父輩們1978年種的。”個頭不高的郭萬剛輕聲慢語地説。

  八步沙地處騰格裏沙漠南緣,曾經風沙肆虐,以每年推進7.5米的速度吞噬着農田村莊,“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

  他指指老榆樹的樹根,“這裡是八步沙的大風口,狂風把埋在根上的沙子一層層刮走,迎風的樹根就這樣被風刨了出來。”

  20世紀80年代初,郭萬剛的父親與幾位老漢在承包合同上按下手印,直到陸續把自己“埋”進沙漠。這是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漢”的故事。“父死子繼”,跟隨父輩治沙的郭萬剛成了“接鍬人”,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治沙造林30多萬畝。

  家鄉的風沙小了,降雨也多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風沙線倒退了30多公里。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調研,並參與林場職工的壓沙、開溝。總書記對大家説:“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弘揚他們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進取精神,再接再厲,再立新功,久久為功,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

  總書記還説:“把日子過好,治沙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郭萬剛感慨,今年古浪縣239萬畝沙化土地將全部完成初步治理,“你們春天來,沙海變花海呢”。

  在老榆樹裸露蔓延的粗壯龐大的根係中,一棵棵小樹發了芽,並將長出的新根深深地扎向沙海。

  在古浪縣北部沙區旱麻崗治沙點,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左)和第三代治沙人郭璽扎草方格壓沙(2020年3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范培珅攝

  一棵樹和億棵樹:“農民種樹,最終是保住土地,更好地活着”

  在郭萬剛的印象裏,小時候,八步沙除了沙,只有一棵大樹。

  那是離家5公里的一棵照子樹(胡楊樹),據説是牧羊人下雨時栽下的,人們稱它“神樹”。就這樣一棵神樹,在20世紀80年代也最終乾旱而死。

  郭萬剛的家坐落在八步沙旁邊的土門鎮&子村,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緊臨騰格裏沙漠。南面祁連山東段的昌靈山阻擋了沙漠的南移,西北風裹挾的沙土最終落在了土門鎮,形成了典型的內陸沙漠,這就是八步沙。

  兒時的郭萬剛,目之所及皆是沙。郭萬剛成年後在供銷社工作,有機會走出八步沙,當看到秦嶺以南漫山遍野的綠樹紅花,郭萬剛第一次意識到大自然對於八步沙人的吝嗇和嚴苛。

  儘管如此,這片貧瘠的土地依然頑強地為村民們提供着不多的糧食、柴火、牧草。附近找不到了,人們便走向沙漠。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活命,人們抓發菜、鏟刺蓬、剜沙蔥、砍毛柴……沙耙直接將沙生植被連根拔起,當地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

  那時候在生産隊當畜牧股股長的父親郭朝明心裏很明白,“羊多了,駱駝多了,人多了,沙漠就不老實了”。在人跡罕至的沙漠裏,沙丘像結了一層薄薄的殼,小些的風,揚不起沙,但羊群一旦走過,沙子就像活過來一樣隨風而起。

  “這是在沙魔牙尖尖上討生活呀!”郭朝明常説。

  貧困,讓人們陷入更加貧困的怪圈,繼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每到春季,黃風夾雜着沙礫呼嘯而來。剛剛長出的莊稼被吹走,吹走了再補種,補種了又被吹走……“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是當時八步沙的真實寫照。

  每年,沙丘以約7.5米的速度向村莊推進,掩埋莊稼,毀壞農田。郭萬剛説,有能力的人選擇離開。

  “要麼把沙治住,要麼被沙埋了……”父輩們開始有了最樸素的想法。

  2023年6月2日,在位於武威市古浪縣的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治沙點,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查看樹木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范培珅攝

  因為風沙侵襲,生産隊有300畝土地幾年沒收成。郭朝明聽從國營林場戰友的建議:“去種樹!莊稼會被沙打,樹也會被打嗎?我這裡有苗,給你試試。”

  上級部門來檢查,發現這是個好辦法,“樹長大了,護田護村”,“估産會”成了“植樹造林會”。八步沙受風沙侵襲的土地,開始有了點點新綠。

  1970年,公社照顧50歲的郭朝明看護林地,每月由古浪林業局給10元錢的工資,生産隊再記10個工分。不錯的收入和對林子的執着,父親自信找對了護田治沙的方法。

  1981年,隨着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啟動和實施,父親郭朝明與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在合同書上摁下紅指印,以聯戶承包的形式組建了八步沙集體林場。

  那一年,他們中年齡最大的62歲,最小的也有40歲。

  在沙地上挖個“地窩子”,六老漢捲起鋪蓋住了進去。大家湊錢買上樹苗,靠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幾把鐵鍬,“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辦法開始了治沙造林。

  漸漸地,一個喬、灌、草結合的荒漠綠洲在八步沙慢慢延伸。

  賀發林、石滿、郭朝明、羅元奎、程海老漢相繼離世。老漢們約定,六家人每家必須有一個“接鍬人”,不能斷。

  就這樣,郭老漢的兒子郭萬剛、賀老漢的兒子賀中強、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接過老漢們的鐵鍬。

  2023年5月6日,八步沙兩代治沙人在勞作後合影。從左至右:羅興全(後左一)、石銀山(後左二)、郭萬剛(後中)、賀中強(後右二)、程生學(後右一)、郭璽(前)。新華社記者馬希平攝

  “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孫子郭璽加入林場,成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在八步沙林場“六老漢治沙紀念館”裏有一張衛星雲圖,那是2021年7月和2023年7月分別拍攝的古浪縣域對比照片。從圖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僅僅兩年,古浪縣與騰格裏沙漠的交會處,幾乎全被綠色覆蓋。

  郭萬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八步沙林場三代人前前後後種了4000多萬棵樹,成活至少2400萬棵,而全縣種植成活更是達到3億棵樹。看著衛星雲圖中一片片新綠,郭萬剛説:“農民種樹,最終是保住土地,更好地活着。”

  黑風暴與接鍬人:能活着回來,“是八步沙的樹救了我們”!

  郭萬剛喜歡照相,源於當兵的弟弟“淘汰”給他一部傻瓜相機。

  在“六老漢治沙紀念館”裏,不少老照片記錄着老漢們早年治沙的場景:三老漢蹲在“地窩子”門口三個石頭一口鍋地燒茶做飯,老漢們趕着驢車馱水澆苗,林場早期簡陋的場部……這些都是郭萬剛當年跟隨老漢們種樹時拍下的。

  1983年,“六老漢”一代治沙人在“地窩子”生火做飯。大家靠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幾把鐵鍬,“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開始了治沙造林。新華社發(八步沙林場供圖)

  1972年,20歲的郭萬剛已經開始幫父親分擔部分養家的責任,在打工、搞副業之餘,他跟着當地包工頭學了泥瓦工。一次在修建土門供銷社時,手腳勤快、眼裏有活、腦子好使的郭萬剛被相中,招工到供銷社,“吃起了公家飯”。

  每到春季,風沙越來越大,與人們爭奪着土地。在外上班的郭萬剛,也不得不經常請假去挖麥苗。

  “倘若不把壓在麥苗上的沙土挖開,第二年這地就沒法種了!”挖苗時,他也慢慢理解了父親一個人在沙漠裏守護林地的意義。但年輕的郭萬剛堅信,種樹是老漢們的事,他有自己的生活。

  除了工作,郭萬剛也倒騰一些小生意。他曾期待着攢夠一些錢,在鎮上開個磨坊,這是農村人離不開的生意。

  1981年,隨着造林任務加重,年齡最長的郭朝明得了風寒,全身酸軟,沒法下地,只好找到郭萬剛,“劃片植樹,我的兩千畝任務咋辦?”

  他懟父親:“治沙!沙漠看都看不到頭,你以為自己是神仙啊!”

  眼看著父親為了種樹不管不顧,還要拉自己“下水”,郭萬剛甚至盼著林場趕快散夥。但父親年邁的樣子,又讓他心疼。就這樣,郭萬剛不情不願地扛上鐵鍬鑽進八步沙。

  幾年的堅持,八步沙越來越多的沙丘固定住了,越來越多的樹苗茁壯成長。郭朝明不能到現場,郭萬剛就一攬子全部承擔了。春秋季節種樹,其他時間養護,還兼職林場財會和各種跑腿的活兒。

  這個勤快謙和、總有辦法解決各種困難的小夥子,老漢們沒有理由不喜歡。

  “萬剛,你回來跟我們一起種樹吧!苦是苦,但營生在家門口,也有國家的造林補助,好歹也是個職工的樣子……”

  為了留下郭萬剛,老漢們甚至想過每人從補貼裏給他抽出幾塊錢。郭萬剛拒絕了,內心卻有了觸動。

  風沙依然肆虐着八步沙,一次沙塵暴侵襲,將程海和羅元奎老人埋在了地窩子,這事引起了縣上的重視,林業局批了兩方木頭,老漢們抽空打了些泥坯,修了三間土坯房。看著老漢們有了一處像模像樣的場部,郭萬剛內心複雜。他説:“八步沙,是老漢們用命換下的。”

  而真正讓郭萬剛堅定地留在八步沙林場的,是一場黑風暴。

  1993年5月5日下午4點,郭萬剛和羅元奎正在林場巡護,一股刺鼻的土腥味襲來,有經驗的羅老漢喊道:“老毛黃風來了,趕緊跑!”

  狂風卷着沙塵,遮天蔽日。多年治沙讓八步沙林場有了不少植被,郭萬剛和羅元奎躲在沙灣的一叢梭梭裏,眨眼的功夫,嘴、鼻子、耳朵裏已被灌滿沙子。他們不時挪動身體,防止被沙土埋住。

  幾分鐘後,天邊有了一絲亮光。接着又是一陣“白雨”。兩人在昏黑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好不容易敲開一戶人家的大門,才知道已經反向走了幾十里路。

  晚上11點,當他們深一腳淺一腳趕回場部時,妻子一把抓住泥人一樣的郭萬剛,顫着聲説:“以為你們回不來了!”

  原來,這次“5·5”黑風暴來襲,二十幾名剛剛放學的小學生被大風吞沒。郭萬剛説:“這次黑風暴,僅河西走廊地區就有85人被大風奪去生命,31人失蹤,12萬頭大小牲畜被刮得無影無蹤。”

  這是郭萬剛第二次見到如此兇殘的黑風暴。1967年暑假,當時郭萬剛正和小夥伴結伴在八步沙拾糞。眼見黑風暴所過,莊稼被砸爛、田地被洗劫,綿延的騰格裏沙漠仿佛要騰空而起把整個土門吞沒。

  這一次,郭萬剛心裏明白,“是八步沙的樹救了我們!”

  20世紀90年代,八步沙林場60%的地域已經有了樹木,“從1975年父輩植樹算起,有的樹已經三四米高了”。

  如果説父輩們是跟風沙爭耕地保家園,活着回來的郭萬剛堅定地“要把沙漠裏星星點點的綠色連成片”。他説:“治沙種樹更是要保住我們的孩子,保住子孫萬代。”

  替父種樹10年後,郭萬剛像樹一樣在八步沙徹底紮下了根。

  保衛與突圍:“全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治理範圍遠超林權範圍的林場”

  1997年,郭萬剛做出一個冒險的決定——打井。

  彼時,一場旱情如同瘟疫般蔓延至古浪的各個角落,林子枯黃一片。更焦心的是,造林政策出現波動,林場一度領不到樹苗、發不起工資。

  同一時期,第一代治沙人相繼倒下。一頭是失去主心骨、收支失衡的林場,一頭是養家糊口的重擔。散夥還是堅持?林場的年輕人無法預知未來,他們掙扎、抉擇,最終決定背水一戰。

  “為啥不走?可以繼續你的小生意?”記者問。

  一直笑瞇瞇的郭萬剛臉上的皺紋一下斂了起來,眼梢掃向墻上的治沙圖:“走到哪去?我們的地還在這裡呢。”

  當年,兩代人守護的八步沙已經泛起星星點點的綠色,“三北”防護林政策即將實施滿20年,“種草種樹,治窮致富”“再造一個山川秀美大西北”等主張陸續提出……

  郭萬剛莫名覺得有底氣,他力排眾議,決定“打井、種地、吃飽再出發”。

  夏天,男人們開始打井。職工們每戶湊出5000元,又爭取到當地一些公司的支持和水利部門的補助。開弓沒有回頭箭,郭萬剛四處協調奔走,“井打不成,我就是八步沙的罪人”。

  臘月的一天,他和張潤元老漢趕到金昌市,幾經輾轉租了輛二八式拖拉機,裝上買到的打井設備。

  離開時,街道上擠滿敲鑼打鼓、放煙花的群眾。郭萬剛拉住一人問:“咋這麼熱鬧?”對方一愣:“今天是大年三十,你不知道嗎?”

  當晚,兩個年齡加起來超過100歲的男人,開着拖拉機,連夜橫穿積雪厚達兩三公分的戈壁。中途,拖拉機凍得熄了火,兩人就撿來沙棘桿生火取暖、烤車,直到太陽再次照亮回家的路……

  1998年夏天,這口花費30萬元、深達160米的救命井終於打成了。

  林場分給每戶職工30畝耕地,留出100畝地種商品樹苗,人均工資從60塊漲到200塊,生活逐漸有了奔頭。次年,郭萬剛被大夥一致推選為八步沙林場的第二任場長。

  直到今天,郭萬剛依舊記得那個從戈壁回來的清晨,老鄉們在他家討要勞務費。正當郭萬剛急得感覺炕蓆子都燙屁股的時候,他爭取的10萬元貼息貸款如天降甘霖般到賬。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打井順利進行,林場開啟第二次生命。

  守家的人,盼來了他的黎明。

  世紀之交,國家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西氣東輸”工程開工建設。一條國內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將從塔裏木盆地出發,橫貫9個省區、綿延4200千米後抵達上海。

  這個僅次於三峽工程的重點項目,恰巧穿過八步沙。挖管道需要做好沿線植被恢復,“西氣東輸”工程方經過打聽,主動&&到郭萬剛。

  國家項目一畝補貼700塊,郭萬剛看到了機會。第一年,他們就拿下了1300畝沙地,並利用韌性更好的稻草,設計出直徑1.5米、壽命可達3年的草方格進行壓沙。

  郭萬剛回憶,“西氣東輸”為八步沙林場帶來“第一桶金”,也徹底打開了他的思路。“沒人比我們更懂這片沙漠。”他説,是時候從“保衛”轉向“突圍”了。

  2003年,八步沙林場承包合同上7.5萬畝沙化土地全部治理完成。按照政策,當承包的沙化土地達到國家公益林標準後,林場只需管護達標,每年就可領取管護費用。但郭萬剛不想停止,他把目光投向八步沙以北25公里的黑崗沙,那裏有11萬畝沙化土地,是騰格裏沙漠的重點風沙口之一。

  多數人不認同這一提議:“一個八步沙就治了30多年,現在為啥不歇?”郭萬剛用兩筆賬説服了眾人:“我們北面就是騰格裏沙漠,如果不管其他地方,八步沙早晚還是要被沙子埋了。國家的治沙、管護補助一直在提高,往前看,日子會越來越好。”

  同年,八步沙的治沙者們扛着鐵鍬、樹苗、稻草走出八步沙。

  2015年,黑崗沙11萬畝沙化土地治好了;2023年,再向北,麻黃塘15.75萬畝沙化封禁保護區的土地綠了。後來,他們走出古浪,把草方格扎到了張掖、金昌、白銀。

  採訪當天,我們載着郭萬剛,沿高速向北穿越古浪。他時不時挺起身指向窗外:“這塊是我們做的,那塊也是。”一路上,行道樹將高速公路裝點成一條貫通沙洲的“綠龍”,植物連成巨大的“地衣”,延伸至廣袤沙漠的邊緣地帶。

  “小的是沙米,圓的是黃木柴,灰白的是駝絨藜……想不到吧,這裡以前都是寸草不生的無人區。”郭萬剛笑着念叨,皺紋一層層從嘴角堆起來,又從眼角散開去,像沙堆起起伏伏的線條。

  一位當地林業局的幹部告訴我們:“截至目前,在全縣承包治沙的眾多林場中,八步沙林場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治理範圍遠超林權範圍的林場。”

  受害者變受益者:“你看,沙海變花海啦!”

  在八步沙的眾多治沙照片中,有一張分外天真。照片裏,郭萬剛站在一簇開滿黃色小花的植物後面,輕輕捧起兩枝放在胸前,瞇着眼睛,嘴角上揚,有些得意,有些炫耀。

  “這是檸條,5月份就開花了,我們這裡把它叫迎春花。”郭萬剛解釋道。

  沙漠裏,春天會來得遲一些。梭梭、花棒、紅柳、檸條懂得在大多數乾旱的日子裏休眠,等到降雨才瘋長。因此,哪怕長了10多年,葉片和枝條還是小小的,花期也晚。但它們仍舊會開花,有些花期甚至能到秋天。

  郭萬剛説,沙漠裏每一種花都有自己獨特的香味。檸條花聞起來像衞生香的味道;沙棘花香味很甜膩;花棒的花味道像玫瑰;紅柳花乍聞起來有點苦,後調卻越來越香。

  “一到四五月份,這裡滿眼全是花,感覺受的苦都值了。”郭萬剛説。

  對於如今的古浪縣來説,沙漠的春天已經延伸至縣域最北的省界,再往北,就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郭萬剛站在分界公路上,指着蔥蘢的灌木叢向我們感慨:“現在古浪已經沒有沒治理的沙漠啦!”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無數古浪人前赴後繼,在當地北部沙區治沙造林62萬畝、修復退化林11萬畝、治理風沙口20多個,沙區前沿林草植被覆蓋率由20%恢復到70%以上。

  如果古浪縣治沙有“功德簿”,八步沙林場一定在第一頁。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他們參與管護、造林的面積累計達44.9萬畝,佔全縣沙化土地的近五分之一。

  貢獻不止於此。八步沙北面的黃花灘,曾經是一片風沙肆虐的戈壁。如今,這裡綠洲成片,居住着從當地南部山區搬來的6萬多名村民,是甘肅目前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如果沒有八步沙的前期治理,這裡很難實現宜居。”郭萬剛説。

  如今,黃花灘上風沙已退,曾飽受貧困折磨的山區移民,在一馬平川的12萬餘畝復耕土地上種菜、養牛羊、開工廠,春秋治沙季,就到沙漠裏打零工。

  據統計,僅八步沙林場每年就要招一到兩萬人次的治沙工,大多是留守在家的婦女,她們清晨出發,傍晚收工,每人每天能賺120元。

  越來越多人對郭萬剛豎起大拇指。當地村民劉萬成説:“以前大家不理解,都把場長叫倔老漢。”他回憶道,郭萬剛幾乎時刻都在林場裏走走轉轉,一看到沒栽好的樹,當場就要指出來,甚至直接讓走人。

  “現在看,不倔,咋能把沙趕跑,咋能這麼多年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劉萬成説,現在大家從受害者變成了受益者,見到郭萬剛,是“相當尊重”。

  由於常年和風沙打交道,郭萬剛的左耳得了化膿性中耳炎,已經完全喪失聽力。可他還是不閒着,每天早上5點多,這個70多歲的倔老頭會準時出現在沙漠裏,彎着腰,認真觀察樹栽得穩不穩,長得好不好。

  2016年秋天,郭萬剛把在外務工的侄子郭璽叫回了林場,就像30多年前的那個秋天,父親從供銷社叫回他一樣。

  起初,郭璽也尋思先把林場的活幹完,自己就出去打工。然而,沙漠裏摸爬滾打了一年後,他發現“木已成舟”。“這些樹是一代代託付下來的,大伯他們老了,我們得接上。”郭璽説,“新樹接老樹,傳承不能斷。”

  小時候,郭璽不理解大伯為啥天天在黃風黑浪裏待着,他唯一的樂趣是等爺爺、伯伯們種在沙漠裏的沙棗樹結果了,摘一些甜甜嘴。長大後,郭璽驚訝地發現,黃風黑浪不見了,沙漠裏冒出許多形形色色的植物。一到四五月,遍地都是花。

  有一次,郭璽被郭萬剛叫到花海裏拍照。鏡頭“咔嚓”的一瞬間,聞着瀰漫在空氣裏的花香,他突然明白了大伯的堅持。

  前幾年,郭璽也同郭萬剛産生過一些分歧:“大伯不太懂機械治沙、網絡治沙,生怕把栽好的樹給害了。”郭璽覺得,郭萬剛愛惜樹,愛出了一種護犢子的感覺。

  “後來大伯發現這些辦法很高效,就慢慢接受了。”郭璽説,郭萬剛其實一直沒變,衝動、冒險是他,執拗、保守還是他,底層邏輯只有一個,就是:治好沙、護好地、守好家。

  這些年,包括郭璽在內的10多個年輕人加入八步沙林場,其中不乏大學生。打坑機代替了鐵鍬,無人機一週就能撒完農藥,一車能裝15噸水的灑水車開進沙丘,一年四季轉悠着補水,溜達雞等林下經濟也順勢發展起來。

  2019年,第三代治沙人對接螞蟻森林項目,讓古浪治沙進入“信息時代”。截至目前,全國各地的網友幫八步沙交出13.7萬畝的治沙成績。

  越來越多的研學、採訪、宣講團隊走進八步沙,聽郭萬剛講述這裡的傳奇。一些小學生站在灌木叢中驚嘆:“這是沙漠嗎?”

  現在,郭萬剛視力早已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喜歡在沙漠裏這拍拍、那拍拍。鏡頭裏,消失多年的黃羊、狐狸、野兔回來了,它們穿過一叢叢矮小卻堅韌的植物,在黃、紫、粉、紅的花間探出腦袋。

  “你看,沙海變花海啦!”郭萬剛望著遠處,小聲念叨……(記者向清凱 強曉玲 姜偉超 王紫軒 崔翰超)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