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該石窟在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克孜爾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克孜爾石窟的風采,了解它的故事。
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發現的洞窟有349個,呈東西向錯落分佈在山崖之上,遺存約4000平方米壁畫和部分彩繪塑像、多處窟前建築構件遺跡。
研究者認為,克孜爾石窟在壁畫題材和藝術風格等方面經歷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中時期的壁畫,內容上以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教故事為主。晚期的壁畫出現大乘佛教的千佛題材。
克孜爾石窟壁畫內容豐富,不僅包括飛天、伎樂天、佛塔、菩薩、羅漢、天龍八部、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等佛教內容的壁畫,還有大量民間習俗畫。
克孜爾千佛洞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講解員阿娜爾古麗家住拜城縣克孜爾鄉,這個鄉就是克孜爾石窟的所在地。
2017年,阿娜爾古麗來到克孜爾石窟,成為一名講解員。在向游客講解克孜爾石窟的過程中,阿娜爾古麗深切感到,這項工作為她打通了連接歷史的“時空隧道”,讓她得以了解更多的當地歷史。
伴隨着一位位國內外游客驚嘆的目光,克孜爾石窟以千年計算的時間線仍在不斷延展。阿娜爾古麗和同事們也依然在一個個石窟中穿梭,把千年前的歷史介紹給每一位來客。
令阿娜爾古麗和同事們感到最心疼的當是克孜爾石窟壁畫被盜取。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外國探險隊對龜茲石窟進行了大規模割取壁畫的行動,其中損失最嚴重的就是克孜爾石窟。
研究者根據切割痕跡估算,當時將近500多平米的壁畫被國外探險家劫掠走。
歷經千年風雨和災難,克孜爾千佛洞的殘存壁畫依然讓人為之讚嘆連連,隨着歲月的流逝,克孜爾千佛洞的保護也面臨不少挑戰。
克孜爾石窟所在崖體是砂岩和泥岩的混合結構,質地較為松散,古人開鑿石窟後,先在石窟壁上涂草泥層,然後再繪畫。歷經1700多年,受氣候變化、洪水地震等影響,崖體坍塌、壁畫空鼓、起甲、酥鹼等“病害”都對克孜爾石窟造成了損害。
從1998年開始,趙莉和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研究人員多次赴國外進行海外收藏情況調查,收集高清照片並在石窟內進行考證、比對、復原。
與此同時,為了讓克孜爾千佛洞現存的精美的壁畫得以長存,文保部門正在使用現代技術,對石窟進行數字化保護。
出品人:孫志平
監製:張平鋒
製片人:李傑
統籌:王健
編導:劉瑞娟
記者:楊皓、毛咏、宿傳義、張玉棟
配音:郭清皓(實習)
片頭製作: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