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艾葉,我們家造紙技藝傳到我這裏已經是第十代了。聽老人説,我們村造紙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農閒時節,晾曬紙張的木架依次排開,從村頭擺到村尾,村裏的小孩也能對復雜的造紙工序説上個一二。
我們做的紙叫“白棉紙”,採構樹皮制成。需要經過“浸泡、蒸煮、搗漿、澆紙、曬紙”五步流程和“採料、曬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滌、搗漿、澆紙、曬紙、砑光、揭紙”十一道工序。造出的紙張紙質堅韌潔白,柔軟光滑,防腐、防蛀、防潮。但工藝復雜,效率低産量小。多用于書寫記錄、包裝糖茶。
我們這裏氣候潮濕溫暖,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村裏的年輕人有的奔著“來錢快”的種植業去了,有的外出打工,從事造紙的大多是40歲到60歲的中老年人。
剛開始為了推銷紙張,我拿著做好的紙張跑遍了城裏的茶葉公司。慢慢有了一些訂單,才敢和村裏的造紙戶收購紙張。遇到資金實在周轉不過來的時候,我和我丈夫把家裏的養牛場也賣了,用來補足老百姓的錢。
我曾到外地學習交流,當我站在每天可生産兩三千張的全機械化造紙流水線前,深受震撼。便考慮把機器引進村裏。想了半年,最後還是作罷。每個人造紙的手法差異造就了每張紙的獨一無二,這是白棉紙最寶貴的地方。這門技藝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給斷了。
有一天我在菩提樹下做紙,一陣風吹來,菩提樹葉落在了正在澆的紙面上,我便把菩提葉子做進了紙裏。後來我嘗試把各種各樣的花草嵌進紙裏。村民們不理解我,叫我“採花大盜”。慢慢的,這項技藝也越來越成熟,往來遊客、茶商們都十分喜歡這些新式白棉紙。原本一兩元錢一張的紙,最高可以賣到二十元一張。
後來我陸續用白棉紙開發出了筆電、扇子、燈籠、茶盒、手提袋等産品,這些産品暢銷全國各地,有的還漂洋過海,進入國外市場。
2014年,我終于有了自己的logo,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傣影手工藝術有限公司。如今全村的造紙産品都通過這個公司進行銷售,2019年銷售額達460萬元,村內120名造紙婦女每人平均收入3萬余元。
不論是造紙的工藝還是回報,都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情,必須要耐得住性子、懷抱著希望。下一步,我還想做餐飲和民宿,用餐飲和民宿的收入來支撐造紙工藝的發展。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