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貝爾格萊德11月26日電(記者 石中玉)走進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中心火車站的場區,一棟淺灰色的功能性建築靜靜佇立,外觀樸素,門口懸挂着塞爾維亞語標識“貝爾格萊德遠程調度中心”。這裡是塞爾維亞首條高速鐵路——匈塞鐵路塞爾維亞境內段的“大腦”,指揮着高鐵線路的運行,讓機器、信號與人協同演奏一場速度與安全的交響曲。
“高鐵大腦”成就技術革新
調度中心位於中心火車站旁一座矮山腳下,看上去不太起眼,內部卻大有乾坤。走進調度大廳,陽光從寬大的窗戶灑入,室內明亮整潔,墻上的中英文海報寫着“調度集中系統——高速鐵路的大腦”。
白色辦公桌上擺滿顯示屏、電話、文件夾,正對面是佔滿整個墻面的大顯示屏,閃爍着高速鐵路的線路示意圖——灰色代表空閒,綠色&&區段開放,紅色&&有列車在通行。全線1029個區段就像1029個音符,組成跳動的樂譜,在“大腦”精心調度下呈現出不同的運行節奏。
10月3日,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乘務員迎候乘客搭乘中企承建的匈塞鐵路列車。新華社發(王韡攝)
匈塞鐵路塞爾維亞境內段近期實現全線通車,線路全長183.1公里,設計時速200公里。這條中國企業在歐洲建設的首條現代化高速鐵路,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標誌性工程,不僅改變了塞爾維亞的交通格局,也見證了中塞兩國在互聯互通領域的深度合作。
匈塞鐵路全線採用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通號)自主研發的列車控制系統核心産品,既滿足歐洲列車控制系統跨國列車互聯互通的要求,也兼容塞爾維亞既有列車按本國模式運行的需要。
調度大廳的控制&上,各種標籤、備忘錄上有拉丁字母、西裏爾字母與漢字,記錄着中塞兩國工程師和調度員並肩作業的日常。
調度員馬爾科·羅迪奇目光緊盯着前方的大屏。他在鐵路系統工作近30年,見證了塞爾維亞鐵路調度系統從模擬時代邁向數字時代。“我以前在老舊的模擬系統上工作,現在一切都數字化了,”他説,“過去線路少、車慢,如今速度更快、管理更精確,但最重要的是安全。”
他回憶道,中心運行初期,系統遇到故障時,常要撥打電話請中國工程師趕來協助,如今塞方團隊已能獨立應對各類問題。
工程師達米爾·羅甘諾維奇説:“塞爾維亞過去的鐵路設施太陳舊了,有的設備用了50多年。如今我們擁有現代化列車和控制系統,這對國家、對人民都是全新的體驗。”技術升級是全方位的:舊式電話交換機被現代化的網絡語音系統取代;全線配備視頻監控、門禁管理、入侵報警、自動滅火等全套安全系統,“幾乎所有設計師能想到的安全措施都實現了”。
項目初期最大的挑戰就是必須同時符合塞爾維亞法律與歐盟標準要求。因為地形複雜、地質差異大,每一處線路都需反復論證。如今項目已走向成熟,當地團隊在與中國合作中學會了更高標準的設計與管理。“我們積累了寶貴經驗,未來類似項目會更順利。”羅甘諾維奇説。
兩國默契隨着鐵路延伸
中國通號匈塞鐵路項目副總工程師楊駿説:“對塞爾維亞而言,這是一項從零開始的工程——他們此前從未接觸過調度集中系統、聯鎖或列控系統。”
項目初期,中方為塞方提供了一個多月的理論培訓,但效果有限。於是他們改為現場教學,在車站設備旁邊講邊練,模擬真實故障場景,帶着塞方工程師一點點掌握技術。楊駿説,培訓中最難的是語言關,“有些技術術語塞語裏根本不存在,只能指着設備解釋功能,再由翻譯轉述含義”。
2024年3月6日,一列旅客列車運行在匈塞鐵路塞爾維亞境內貝諾段的貝爾格萊德薩瓦河大橋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任衛雲攝)
項目總工程師王業扉介紹,2019年中方團隊剛抵達塞爾維亞時,該國並無符合歐盟標準的列控系統。經過兩年合作,中塞團隊共同制定用戶需求説明書,並最終轉化為3項塞方國家標準,涵蓋列控、聯鎖與調度系統。這也是中國信號系統首次在歐洲標準框架下落地應用。
王業扉説:“設備由中國製造,但完全符合歐盟標準,這為中國鐵路技術在歐洲贏得了信譽。”
翻譯博亞娜·米洛舍維奇是這段合作的另一“橋梁”,中國工程師有時用塞語喊她“brate”(意為“兄弟”)。她説,自己剛加入項目時壓力巨大,因為她在大學裏學的是日常漢語,對鐵路術語幾乎一無所知。不過,經過六年磨煉,她如今在技術會議和現場指導場合游刃有餘,閒時還幫雙方翻譯各種笑話。“當你能幫助雙方真正理解彼此、建立信任,那種成就感是任何翻譯課都教不會的。”
這條鐵路的建設歷程不僅關乎技術革新,更是一段人與人在合作中積累信任、尊重與共鳴的故事。
屏幕上光點閃爍,調度員敲擊鍵盤,確認列車通過。多瑙河畔,一班班高速列車載着中塞雙方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默契,朝着鐵軌延伸的方向,穩穩駛向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