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生産麵條機的機床與製造飛機的設備能通用,一家麵條廠的員工就在廠內“跨界”生産“三無飛機”。更危險的是,類似的“手搓”飛機並不鮮見,網絡平台上相關産品評論區內問價、求鏈結的網友比比皆是,也有人通過社交群定制、下單……
造飛機不是兒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條明確規定:設計、生産、維修民用航空器及其發動機、螺旋槳和民用航空器上設備,應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申請領取型號合格證書、生産許可證書、維修許可證書。
嚴規之下,仍有人無視風險。尤其是在低空經濟熱度的加持下,自媒體平台上不少“飛行博主”以製造和駕駛“手搓”飛機為噱頭博取流量,助長“三無飛機”流通和無照“黑飛”行為。今年9月,四川一名博主駕駛“三無飛機”,在直播間眾目睽睽之下墜機遇難。在此之前,他已經出過兩次駕駛事故。
“三無飛機”隱秘産業鏈生長的背後,一方面是有的平台放任危險駕駛行為傳播,客觀上縱容了“三無飛機”的流通銷售;另一方面,對典型的違規生産、銷售行為,地方市場監管、民航管理部門還需要提高發現和治理能力。
民間智慧和興趣愛好固然值得呵護,但“飛天”還要走正規渠道。“手搓”産品的安全性、穩定性缺乏驗證,不僅不可隨意試飛,更不能作為載人飛行器進行銷售,否則就容易釀成慘禍。圓夢藍天,必須用符合資質的飛機和正規的培訓來實現。近年來,取得適航許可的量産型入門級飛機價格不斷上新,運動類飛行執照培訓機構也越來越多,曾經遙不可及的飛天夢,與大多數人越來越近。走危險的“捷徑”,絕不可取。(張鐘仁)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