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華盛頓11月4日電(記者熊茂伶 楊伶)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將進入第36天,打破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停擺”35天的歷史紀錄,成為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停擺”。
多年來,隨着民主、共和兩黨之間的政治對立與權力鬥爭愈演愈烈,聯邦政府“停擺”已演變為美國政治的常態戲碼,而且波及範圍越來越廣、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
美國聯邦政府長時間陷入“停擺”,背後是民主、共和兩黨的爭權奪利。在日益加劇的民生困境面前,兩黨更看重的是黨派政治利益的得失算計,把美式民主的治理失能和制度弊端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
打破歷史紀錄
“極不光彩的紀錄!”美國《政治報》如此形容美國聯邦政府即將迎來的“史上最長停擺”。
10月1日,美國參議院未能在政府資金耗盡前通過新的臨時撥款法案,美國政府時隔近七年再“停擺”。截至目前,臨時撥款法案在參議院已14次被否決。
專家和媒體認為,這次“停擺”刷新紀錄,一方面是因為兩黨就醫保福利支出問題僵持不下;另一方面,兩黨也在利用“停擺”推進各自政治議程,對於結束“停擺”毫無迫切意願。
對於共和黨方面,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停擺”推進聯邦政府裁員計劃,關閉“民主黨主導的機構”,大規模解雇聯邦僱員,實現“精簡政府”目標的同時,進一步擴張自身行政權力。
民主黨的強硬姿態也是導致“停擺”久拖不決的原因之一。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分析,民主黨希望通過強硬立場強化黨內凝聚力,並將醫療福利問題塑造為明年中期選舉的重要議題,掌握在該議題上的優勢並鞏固選民支持。
僵局之下,兩黨互相撕扯、持續炮轟,“停擺”問題仍無解決的明確跡象。特朗普稱不會接受民主黨的“訛詐”,明確表態無意進行談判。
破紀錄的“停擺”,帶來了超乎以前的嚴重影響。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日前&&,根據聯邦政府“停擺”持續時間的長短,預計今年四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的年增長率將下降一至兩個百分點。英國廣播公司估計,“停擺”每持續一週將給美國GDP造成約150億美元的損失。
為“停擺”買單的人是美國民眾。“停擺”對食品救濟、醫保福利、民航交通等多個民生領域造成巨大衝擊。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説,在這場“停擺”之爭中,“孩子、老人、殘疾人、工薪階層的父母都被用作政治棋子”,“飢餓被用作威脅手段”。
這是10月31日在美國紐約拍攝的一家接受“補充營養援助計劃”食品券的商店。新華社記者張鳳國攝
因資金耗盡,美國聯邦食品救濟項目“補充營養援助計劃”11月1日起暫停發放救濟金。據美媒報道,這是該計劃設立60年來首次停發救濟金,在以往的聯邦政府“停擺”期間從未停發過。在聯邦法官介入後,特朗普政府3日&&,將動用應急資金維持本月一半救濟金的發放,但一些州或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才能恢復發放。美國食物救助組織“喂養美國”&&,救濟金停發將給全美帶來“災難性”後果。
在醫療領域,美國《平價醫療法案》醫保的新一年度參保登記於11月1日啟動。參保者大約2400萬人,其中2200萬人可享受加強型補貼,即可以較低保費參保。然而,由於兩黨仍未能就撥款法案中的政府補貼問題達成一致,2026年度保費或將大幅上漲。
11月1日,一架飛機從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裏根國家機場起飛。新華社記者胡友松攝
在交通領域,數萬名空管和安檢人員自“停擺”以來被迫無薪工作,人手短缺問題突出,造成大批次航班延誤或取消。美國《新聞周刊》文章指出,航班延誤加劇將波及旅游業、商務旅行以及航空貨運,造成更廣泛的經濟影響。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首席經濟學家戴安娜·斯旺克説,“停擺”負面影響將隨着時間延長迅速累積,“就像一個雪球從山上滾下來,越滾越快、越滾越大”。
已成政治常態
近年來,聯邦政府“停擺”現象頻現,持續時間不斷延長,已演變成美國政壇一種常態。兩黨圍繞“停擺”議題相互攻擊以謀求政治利益,黨爭極化愈演愈烈。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歷史上首次聯邦政府部分“停擺”發生在1976年。時任總統福特在衞生、教育與福利部的預算出現爭議時,否決了一項支出法案。
在1980年之前,撥款中斷期間聯邦機構通常會繼續運作,但盡量減少所有非必要的工作和開支。然而在1980年,時任司法部長本傑明·西維萊蒂明確,在沒有撥款的情況下,聯邦機構不得支出資金。這導致聯邦政府此後多次出現更大規模的“停擺”。
這是10月21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國會大廈。新華社記者李睿攝
根據美國國會統計,自1980年以來,美國已出現15次聯邦政府“停擺”。其中,上世紀80年代出現過8次,絕大多數僅持續1至3天;上世紀90年代出現過3次,最長持續21天;2010年以來出現過4次。雖然近年來政府停擺的絕對次數不多,但一年多次出現險象環生的“停擺”危機。
1995年年底至1996年年初,兩黨因政府支出問題産生較大分歧,致使聯邦政府“停擺”21天,約28.4萬名聯邦政府職員被強制休假。2013年10月,奧巴馬政府時期,兩黨關於醫保改革的矛盾升級,導致聯邦政府“停擺”16天。
“停擺”時長歷史紀錄出現在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正值特朗普的首個總統任期。兩黨因美墨邊境墻的撥款問題爭論不休,致使聯邦政府“停擺”35天,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給美國GDP造成30億美元的損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研究員張帆認為,近年來,兩黨在預算開支問題上鬥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共和黨右翼秉持極端財政保守立場,加之兩黨在參議院的席位差距較小,導致雙方難以妥協,國會經常在最後一刻才通過撥款法案或臨時撥款法案,勉強維持政府運轉,使得聯邦政府日常處於“停擺”邊緣。
2024年3月和12月,聯邦政府曾兩次瀕臨“停擺”,國會分別在聯邦政府資金耗盡最後期限之後的數小時和38分鐘才通過短期支出法案。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公共政策教授道格拉斯·埃爾門多夫指出,美國政治極化不斷加劇,是導致“停擺”頻率增加和持續時間增長的重要原因。
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學教授大衛·羅德説,以前美國聯邦政府陷入“停擺”,兩黨仍會繼續談判,並相信很快就能找到妥協方案。如今,“停擺”更多涉及的是黨派策略。兩黨都試圖利用“停擺”向對方施加政治壓力,為己方爭取更多民意支持。
根源在於治理失能
在這次“停擺”的一個多月裏,民主、共和兩黨並未積極尋求談判與妥協,而是專注於黨爭和“甩鍋”,不顧民眾切身利益,試圖讓各自選民相信是對方導致此次“停擺”。但在美國民眾眼中,民主、共和兩黨均難辭其咎。
就聯邦政府持續“停擺”,《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與民調機構益普索集團日前聯合發起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多數美國民眾認為兩黨都存在“脫離民眾”問題,分別有61%和68%的受訪者認為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政策上並不顧及民眾切身利益。
美國蓋洛普諮詢公司近期發布的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國會的支持率下跌至15%,近八成美國成年人不認可國會工作。美國聖安塞爾姆學院助理教授克裏斯托弗·加爾迪耶裏指出,從民調結果來看,沒有人對政府、國會或任何一方政黨感到滿意。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李睿攝
有分析人士認為,聯邦政府頻繁“停擺”且一再刷新紀錄,從表象上看是兩黨在具體政策上的分歧所致,癥結在於制度缺陷,根源在於治理失能。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公共政策教授琳達·比爾姆斯説,制度失靈是此次聯邦政府“停擺”的根本原因,國會預算體系存在問題,“國會的基礎核心預算流程需要徹底改革”。
美國政治組織“林肯計劃”聯合創始人裏德·蓋倫指出,美國每年九月都會面臨聯邦政府“停擺”的窘況,這並非源於兩黨政策分歧或財政資金限制,而是所謂“民主問責制度”被嚴重削弱的結果。“現在這些民選官員缺乏政治上妥協和斡旋的動力,也不願尋求服務美國民眾的解決方案。”
曾擔任艾奧瓦州眾議員的格雷格·丘薩克&&,此次聯邦政府“停擺”再次印證了一個長期存在的事實——在美國,底層民眾往往因富人或掌權者的蔑視而被剝奪權益,“這個國家從來都不是窮人適宜居住的地方”。
一些美方分析人士説,聯邦政府“停擺”已嚴重損害美國的國家信譽。曾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傑森·福爾曼指出,此次聯邦政府“停擺”嚴重衝擊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對美國政府和體系的信心。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達雷爾·韋斯特直言,聯邦政府“停擺”反映出美國政治精英的“無能”,全世界都看到“美國不知道如何治理自己”。




